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学院详情

“潘壶”与收藏家潘仕成

时间:2013-10-09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明清两代,被国人冠以姓氏泛称的紫砂壶,先有时大彬的“时壶”,后有潘仕成的“潘壶”。前者为明万历年间的紫砂代表人物,后者是清中期后以官商巨富、雅士名流身份来宜兴订制茗壶的大收藏家。

  潘仕成,字德畬,又作德舆、德禺,号海山仙馆主人。祖籍福建,广东番禺人。生于清嘉庆九年(1804),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是当时显赫一时的商人、官员、慈善家、收藏家、出版家。

潘仕成

  潘氏之读书处为“海山仙馆”,建于清道光年间,位于广州西门外泮塘荔枝湾(原名荔香园)。园门悬扁额:“海山仙馆”,并有一联云:“海上名山,仙人旧馆。”仙馆占地面积12公顷,地广园宽,景色怡人,被誉为“岭南园林之冠”,一时游客称盛,也是当年入粤官员名流聚会、游宴之地。馆中所藏金石、古帖、古籍、古画号称“粤东第一”,极盛之时甚至一度成为广东清朝高级官员非正式接见欧美外交使者和商人的场所。而生于广州番禺的潘仕成,和这片土地上的大多数人一样,嗜茶。丰足的财富和高超的鉴赏能力,也让他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茶玩得风生水起。他所用的茶壶都是宜兴订做的紫砂精品,一则自用,一则馈赠亲友。这些壶形制相对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其它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体“潘”字印,壶身从不用陶刻装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遂将这种形制称为“潘壶”。潘壶的形制大体分三种,壶腹作扁柿形者,称为“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称“中潘”;器身高,似梨形者,为“高潘”,梨形高潘成为潘壶的最常用形制。其容量通常在200cc以内,以适应南方功夫茶冲泡。专家分析,烧制潘壶所用紫砂泥料,以朱泥为主,也有紫泥与段泥,由当时宜兴的名匠制作,胎壁较薄,成陶后茶壶透气性好,热淋变色率高,易掌握冲泡时间,养壶后更显高贵迷人,是茶具中的上品。潘仕成成名后,他的祖籍福建莆田等地纷纷以潘氏为荣,因此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荣华富贵,所以多要求取宜兴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于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后,多作为陪葬物,以感念娘家养育之恩,但能得到潘氏家族订制的“正版”潘壶的毕竟是少数,于是出现了一些仿品,潘壶也就跳出了家用的范畴,而进一步成为宜兴紫砂壶中一种独特的形制。潘壶是清中期后极富代表性的一类紫砂壶,器形变化并不复杂,也无装饰,但却呈现出大气、简练、明快、极具神韵的艺术风格,为藏家所追捧。宜兴紫砂收藏鉴赏家李明说过,自己收藏虽多,但是潘壶却只有两三把,将近两个世纪的潘壶,大多数随着同治年间潘氏家族的衰败而流散,目前除国内一些博物馆外,存世数量已不多,但是品质却非常稳定,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准。潘仕成是紫砂文化在广东的一个有力推动者,其成就可与稍早的陈曼生相颉颃。

 

  潘仕成是晚清享誉朝野的官商巨富,先祖以盐商起家,他继承家业后继续经营盐务,以至洋务,成为广州十三行的巨商。他花费20万两白银,买了个二品官,官至两广盐运使。并抓住清政府开埠的时机,顺风顺水地成为清廷代理外贸的十三家行商。成为红顶商人潘仕成也顷刻成为了不得的大众慈善家、军事开发的财阀、清廷财政的无私资助者。道光皇帝曾多次下旨嘉奖。潘仕成是一个热衷于收藏、热心历史文化传播的有识之士。他的另一大功绩是在数十万卷藏书中选择了一些坊肆无传本的古今善本,历时六年,集刊《海山仙馆丛书》一百零八卷、覆刊《佩文韵府》一百四十卷、《拾遗》二十卷、选刻《经验良方》十卷,共收书五十六种,四百八十七卷,一百二十册。2010年5月,南京凤凰出版社以潘氏原刻本为底本影印,化身千百,乃有裨学林之举,必会被后人研究和传扬。海山仙馆在光绪间已圮,旧貌无踪,而今广州市荔湾区在新建荔湾湖公园中重修了海山仙馆,只是新景杂陈,已无旧时之韵味了。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