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学院详情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紫砂发展

时间:2013-12-24 来源:紫砂之家

   一、1978年后逐渐兴起的现代紫砂

  改革开放后,由于港台地区的推动,宜兴紫砂开始出现新的历史拐点,由此传统紫砂也走向现代化,并且产生一系列工艺、形体和装饰的变革。一大批传统艺人和新生力量一起创造了现代紫砂工艺,这种传统和创新的交融成为新时期的最大亮点。这些新老交替的壶艺名家有吕尧臣徐汉棠谭泉海何道洪鲍志强周桂珍吴鸣范永良、刘惠大、曹婉芬等。

  实际上,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现代紫砂是由当代陶艺家创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紫砂艺术品,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宜兴一些受现代艺术意识影响的中青年陶艺家,以新的观念、新的造型作为创作的方向。他们不为市场诱惑,更不为传统规范的束缚,创作了一大批造型新颖、风格独特的现代作品。这些现代作品与传统紫砂有着明显的区别。扎根于传统紫砂近500多年的文化积淀,凭着当代陶艺家对现代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港台地区商人和收藏家的大力支持,现代紫砂的发展很快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葛岳纯 原矿底槽清《曲壶

  罗桂祥,广东梅县上村人,早年移居香港并创办自己的实体公司。他自1950年开始收藏紫砂艺术品,起初他只是收藏茶壶,遇到什么都买。后来他开始研究紫砂艺术,并将收藏的范围扩展到不同产地的茶壶。从1979年秋天开始,这个香港实业家多次去香港丁山实地考察紫砂陶艺的生产过程,并为当代紫砂陶艺家走向市场提供了各展其能的机遇。1981年10月,罗桂祥将自己几十年来深藏珍爱的476件陶瓷茶具捐献给香港市政局。在这个香港企业家的带动下,在以及当时宜兴紫砂工艺厂的配合下。1981年亚洲艺术家上,一场以“宜兴紫砂陶”为题的展览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次活动吸引了无数港台收藏者的莫大兴趣,此后,宜兴紫砂在港台以及东南亚等地兴起了一股收藏热。1982年5月,日本名古屋电视台到宜兴与鼎蜀镇拍摄“紫砂陶器和龙窑窑址”电视片,同年9月,宜兴陶瓷公司经理胡兆根和紫砂工艺厂厂长高海庚,远赴日本考察陶瓷生产技术;1982年10月5日,七十五国驻中国使节团一行九十八人,由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等陪同,分两批来宜兴参观紫砂工艺厂、陶瓷陈列馆。1983年6月,台北故宫博物院邀请谢瑞华女士演讲“谈宜兴紫砂”,之前,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也邀请她举办了“宜兴紫砂”座谈,这是外地专家第一次到台北介绍宜兴紫砂壶艺。通过这一系列对外交流的推动,宜兴从事紫砂的人也从1979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四五百人,发展到今天数万人的行业。

 

  20世纪70年代初,以高海庚徐秀棠为首的一批受过正规艺术教育的中青年,他们把学院的现代艺术思潮带到宜兴,为艺术院校与宜兴的长久合作架起了桥梁。另外,宜兴与艺术院校的联系加强了,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以及其他一些艺术院校相继为宜兴办短期培训班、进修班、接受代培生,使改革开放之年涌入国门的现代艺术思潮、现代设计思想通过院校师生的接受、融化、传播,又在宜兴“登陆”,对现代紫砂在宜兴的兴起,起了关键作用,所以人们称这些具有现代艺术意识的人为“学院派”。同时,院校和传统的结合并没有影响到人们对传统的继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后来回忆道:“我看到通过改革开放以后,职业学院越来越多了。我在北京看到,我在苏州看到,我在无锡看到,甚至于在我们宜兴现在也已经有职业学院。那么我跟学院的院长,教授,跟他们交换意见的时候,他们深有体会的说‘特别在陶瓷方面来讲,他们教的学生,还有其他的工艺美术专业来讲,到实际工作中去,很难跟实际工作结合’。为什么呢?学院里面教的跟实际生产上来讲呢还有些脱节,甚至有些只重于外来的教材,所以国外的教材比较多。当然现在来讲,譬如电脑啊,新的理念的设计啊,吸收一些外来知识,这些方法是可以的。但是传统的,怎样来把传统的吸收,纳入到里面,把它规范出来,变成一种现代的教材是一个很主要的。”

 

  二、改革开放后紫砂文化开始走出国门

  文革刚过的1977年,在美国纽约举办了一场“宜兴紫砂陶艺展”,这次展览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重视,尤其得到茶界人士的高度好评。过了两年,1979年,紫砂名师何挺初等人随中国陶瓷代表团远赴澳大利亚考察,并作示范表演。这些活动无疑是改革开放后紫砂走出国门的一次次预演。

  陶瓷文化的交流,陶艺的互访,让世界更了解宜兴,宜兴也融入了世界。1980年5月6日,各国驻中国大使馆武官,来宜兴鼎蜀镇紫砂工艺厂参观制作工艺。为增进宜兴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从1988年开始,宜兴地区连续举办了六届两年一次的“陶艺节”;1978年起,组织参加四年一届的全国陶瓷行业评比活动;1998年、2001年和2005年在宜兴还举办了三届国际陶艺研讨会;自2003年起,宜兴市陶协还每年一次组团赴美国参加陶瓷教育年会。宜兴陶艺家的足迹更是遍涉世界各地,在陶瓷文化的传播上留下了清晰的脚印。自1979年2月,何挺初随中国陶瓷代表团出访澳大利亚,考察和示范表演紫砂壶制作技艺之后,数以百计的宜兴陶艺家成为陶瓷文化交流的使者,赴德国、美国、英国、新加坡、法国、日本、埃及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去讲学、去表演、去联谊、去交流,使陶瓷(紫砂)文化饮誉五洲四海。

葛岳纯 原矿底槽清《钻石提梁》

  改革开放,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让宜兴陶艺展示在了世界的面前。1984年德国莱比锡春季博览会上,“紫砂竹简茶具”和“百寿瓶”分获金质奖;1991年在香港举办的第三届国际残疾人展能节和1995年在澳大利亚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残疾人展能节上,夏淑君制作的9件四方紫砂茶具和紫砂雕塑“母爱”分别夺得金质奖;1989年、1992年、1995年在日本美浓举办的国际陶瓷展上,刘建平、徐维明、吴鸣、葛陶中、季益顺的紫砂艺术品都得到了入选奖……2005年中国陶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暨陶艺展,汇集了中外陶艺家180余件精品佳作,每件作品都展示着东西方文化的时尚和潮流。业内专家无一不认为,这是在国内举办的最高水平的陶艺展示活动。

 

  显然,紫砂文化开始走出国门也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曹婉芬回忆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位美国的工业设计家哥拉塔先生到我工作室访问时,看到我在制作紫砂壶,非常惊讶和敬佩。他高兴极了,当场提笔在纸上画了几笔高线条的草图。他虽然不懂得做壶的结构应该怎样,但画的线条,美极了,他启发了我创作的兴趣。我从中挑选了一张草图,欣赏他的创作,从平面转换到立体,确实动了不少脑筋。前后用三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尝试。试样,调整,修整终于创作出了现在的怒放壶,这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手工艺的一次成功的合作,也给紫砂艺术留下了一段佳话。”

  三、体制的变化带来的问题和机遇

  改革开放之前那些传统的严格师徒培训给了无数紫砂艺师以不同寻常的艺术传承体验。对此,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曹婉芬回忆说:“我进紫砂厂,第一个师傅是朱可心老师,他给我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手把手教我做花货器皿。第二个师傅是裴石民先生,他是一位艺德兼修的艺人,人称‘鸣远第二’,他的仿自然作品是惟妙惟肖。第三位师傅是王寅春,他是一位多面手的老艺人。四方六方八方海棠梅花,都能精密制作,尤其筋纹器的制作,对我影响最大。他做壶既快又好,一气呵成,熟练技法对我受益匪浅。第四位顾景舟大师,这也是我从事紫砂以来,受益最深,时间最长的师傅。手艺上向朱老师学习,但是在理论上,但是在紫砂厂就由顾老为我们上技术课,讲述了有关技术成型的方法,从工具到制作过程中等等方面的要求,这是任何师傅都没有用这么全面系统的理论方面的来教授。现在再看看技术科的记录,想当初顾老为了培养下一代艺人,要花多少的心血备课,把紫砂成型工艺通过书本来传授给我们。特别是我进了紫砂研究所,在顾老身边,直接受到教授。他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不可不说是所有艺人的楷模。他只要看到器皿上不足的地方都要言传身教,使我不得不佩服的五体投地。我一生中能接受到四位高师的壶艺,这是我最大的福分,也是我今天在紫砂艺术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葛岳纯 原矿清水泥《小云肩如意

  四、改革开放后中国艺术品市场和紫砂收藏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文化艺术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宜兴紫砂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高端的紫砂艺术作品的成交价格也不断刷新。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的公私合营以及“文革”之后,进入了极度萎缩的冷寂时期。古玩店铺一度全部消失。许多年里,中国只有书画与文房用品一起经营的荣宝斋、朵云轩等为数不多的国营书画店铺,只有负责征集文物和文物外销的国营文物商店。文物和艺术品进入定点买卖时期。自古沿袭下来的收藏习尚以微弱的气息存于民间。80年代,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尤其是沿海开放和旅游城市,出现了经营工艺品的商铺。外国游客的青睐,使这些艺术品成为了重要的创汇商品。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日渐频繁以及工艺美术品、名家字画仿制品的出口,更促成了艺术品外销市场的繁荣。90年代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全面复苏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建立,使中国艺术品市场真正迎来了春天。

  在中国整个市场经济中,艺术品市场所占的份额极小,但它仍从客观上改变了经济结构的发展,特别是在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市场首先将中国艺术品推向了国际市场,将中国文化艺术推向了世界,促进了中国文化艺术在海内外的传播。每年,拍卖公司都要印刷大量的精美彩色拍卖图录,免费发放给海内外的收藏家和文物爱好者阅览。同时,每场拍卖会还要举办三天展览会,吸引人们来参观。通过阅读图录和参观展览,人们更多了解了中国历史、绘画、书法、工艺以及艺术品鉴定等知识,认识到文物与艺术品的价值,中国的文化艺术得到了传播和推广,公众的文化水平和文物保护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新闻媒体对于市场的宣传,也使得文物知识、文物政策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得到了扩展与延伸。艺术品市场还为国家博物馆提供了发现、收藏藏品的机会,促进了民办博物馆、艺术收藏机构的发展。特别是拍卖业世界范围内文物货源的征集方式,促进了海外文物的回流。

 

  经过近十几年来的迅猛发展,中国艺术品市场以北京为中心,沪、杭、粤为支点,逐渐扩展到了全国。现如今,市场中国营、民营、外资、合资等各种企业并存,画廊、拍卖会、艺术博览会越来越重视自身在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艺术经纪人在市场中越来越活跃,收藏品种的范围不断多角度扩展……艺术品市场呈现规模化、精品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学术在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

  然而市场毕竟是把双刃剑。如今,艺术品投资与股票、房地产投资被人并列称为三大投资手段,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性质已逐步从以收藏为主过渡为以投资为主,投机色彩过于浓重。对于眼前利益的追逐,致使市场中的假拍和赝品一直如恶狼当道,甚至海外回流文物中也不乏赝品,屯货、炒作、频繁换手等现象突出;对于眼前利益的追逐,致使一些学术界人士和机构出卖了学术良心,文物与艺术品的鉴定、批评无法形成独立的、公正的、客观的评判;对于眼前利益的追逐,致使当代艺术表现出消费化、娱乐化、复制化和趋同化的特点,艺术原创力下降;对于眼前利益的追逐,更导致不规范的市场操作,使市场结构一二级倒置。再加上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致使中国艺术品市场让一些收藏爱好者望而却步,让一些经营者颇感无奈,让一些学者扼腕叹息……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火爆之后所遭遇的寒流,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如果说到紫砂市场炒作的话,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港台地区的紫砂市场确实存在过一些炒作现象,当时顾景舟大师的作品就有上百万元的记录,其他如吕尧臣汪寅仙等大师以及如吴群祥、江建翔、陈国良季益顺等为代表的年轻紫砂精英们的作品,市场上就给予了数万到数十万的定位。而当时国内绘画作品价格能上数十万过百万的也就仅有少数如吴冠中、范曾、陈逸飞等大家。但通过当时的市场情况,已经能让人们开始充分认识到紫砂的魅力和价值了。近些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各艺术门类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大多数都在得到市场的充分挖掘,价格也都出现了大幅提升,如书画作品包括一些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中数百万、数千万的价格屡见不鲜。相比较而言,紫砂艺术品由于整体宣传的力度欠缺等原因,其市场发展实际是滞后于艺术品市场的大环境。所以,如果说现在市场有炒作的成分,与其它如书画作品市场等相比,可以说紫砂艺术品的市场表现还是比较理性的。不过,紫砂市场鱼龙混杂的现象确实存在,这需要我们广大业内人士共同努力,使紫砂这件中华传统艺术的瑰宝能更健康地发展。

 

葛岳纯 原矿底槽清《六方如意

  五、三十年来的危机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活跃与繁荣为紫砂陶艺的发展创造了良机。20世纪80年代开始,宜兴紫砂从业队伍空前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现如今,紫砂业内具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师等创作人员达400余人,从业人员有数万人之多。在国家级及省级权威机构举办的陶瓷艺术评比、工艺美术展评中,宜兴紫砂技艺人员屡获大奖。千年紫砂陶艺,早已成为宜兴的一块老字号“金字招牌”。在宜兴与其他国内外城市的综合实力竞争中,紫砂艺术的影响力、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紫砂陶艺已成为陶都宜兴的“形象大使”,是宜兴人的骄傲与自豪。

  直面当今紫砂行业,辉煌背后暗藏危机。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紫砂行业滋生出许多不适应新发展、大发展的不健康因素。相应行业管理法规不健全,少数从业者拜金主义泛滥、缺乏商业信誉和职业道德存在问题,导致紫砂市场假冒名人作品、虚拟职称、虚假宣传等无序竞争现象屡屡发生。这些不良现象,对开放中的陶都及千年紫砂的形象产生了负面作用。一段时期内,招致宜兴紫砂声誉受损,市场低迷,行情摇落,成为限制宜兴紫砂发展的一道无形的枷锁。面对紫砂艺术市场的混乱,想到长此以往紫砂艺术将被侵蚀摧毁,身为陶都人,深感责任重大。假如人人只图索取,不懂呵护,最美的鲜花、最茂的树木也会枯萎,紫砂行业、紫砂艺术也是如此。它需要大环境的良好氛围,需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更需要业内人士行业规范的自律自爱,以及更多有实力、有胆识的企业家和钟爱紫砂的人士共同的爱护和参与。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