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学院详情

如何鉴别紫砂古壶真假

时间:2014-01-10 来源:紫砂之家

   学习如何辨别真假紫砂古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但需要收藏者深入学习紫砂历史知识,多观察多摸索,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好眼力是锻炼出来的,好心态是培养出来的,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进行紫砂收藏就心里有底了。

  紫砂古壶鉴定虽有难度,但也有章法可循。下面,我们就从质、工、型、饰、款五个方面来谈谈紫砂古壶的鉴别。

  以质辨别

  收藏紫砂壶,首先要把紫砂与紫陶区别开来。时常有些新手拿了壶来要求鉴定,一看都不是紫砂。这些紫色和棕红色陶土制成的茶壶虽然外貌与紫砂相似,但其质地与紫砂有着根本区别,泡茶的功效也有天壤之别。

  紫砂器仅指以宜兴本地出产的紫砂泥制成的陶器。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都有陶器产出,比如重庆、云南、广西、广东、安徽等地都有外观和颜色酷似宜兴紫砂的陶壶生产。区别紫砂与紫陶,一方面看其质地,有无砂料质感。另一方面看成型技术:其他地区的陶壶是手拉坯或灌浆成型,器身内壁会留下环形痕迹。而紫砂古壶有着独特的以泥片打身筒或镶身筒成型工艺,因此内壁会留下手印螺纹或竹刀刮擦的痕迹,而且在造型上也有更大的变化空间。

  紫砂壶所特有的颗粒质感是鉴别茶壶新老和真假的一个重要标尺。早期紫砂的质地较为粗粝,史料记载那时的紫砂器质地类似于砖,砂泥中砂的含量大,颗粒较粗,而且泥中有点点云母,就是所谓的“珠粒隐隐”,像星星,像桂花。清中期以后的砂泥逐渐变得细腻,砂少泥多,因而与早期紫砂器相比显得细腻许多。在泥色上,明代紫砂多红色、紫色。清代,颜色大为丰富,有青、红、栗、紫、黄各色系。民国时期,又多了黑、绿、灰等色,这是加入氧化物而产生的色变,并非原始泥料自然色。

 

  (以下三图分别为:1,明代十字盖壶;2,清代邵大亨提梁壶;3,清末民初俞国良提梁壶.从这三件紫砂老器可以略观紫砂质地与颜色的变迁.)

  

 

  

 

  

 

  现在有些人为了达到卖相好的目的,在砂泥中掺化学品,造出颜色古怪的器物,或者为了蒙人,在壶身表面涂化妆泥、打蜡、擦皮鞋油,手段不一而足。要识别这类伪劣品,一要看,看壶的颜色是内敛的,还是浮在表面的。二要闻,是否有异味。三要摸,打蜡、擦鞋油的壶表面有滞涩感,不像纯正紫砂摸起来光滑有质感。另外还有一些简单的识别方法,在壶身洒一些水,纯真的紫砂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而在打蜡的壶身上,水会直接滚落下去。

  (下图是伪壶表面擦刮后所现痕迹)

  

 

 

  这里还要特别提一下古壶的包浆问题。不同的收藏者对待包浆态度亦不同,有的人宝之爱之,舍不得拂去一丝;有的人却必欲除之而后快。提到紫砂古壶,在一些人脑海中必然闪现出灰尘堆积、干燥无光的形象,认为这样的壶才算有历史积淀。敦不知不良商贩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把新壶腐蚀、深埋,做出古旧效果。真的紫砂古壶有出土、出水、传世之分,出土、出水壶固然饱经沧桑,但在养护后也能重现光泽。而传世壶,有的被人束之高阁,自然干涩。有的被人日日使用,受茶汤温润,泛出莹莹玉光。因此,不能单凭包浆多少来判断壶的新旧。

  以工辨别

  紫砂壶艺起源于北宋,盛行于明清,代代相传,至今方兴未艾,蓬勃发展。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砂泥由粗变细,做工由粗而精,装饰随时代变迁而变化,尤其制作工艺的发展演变,为我们提供了断代的实证。最早的紫砂壶制作工具十分简单,有木模、勺子等,然后开始使用竹刀,经过几百年积累,现在制作一把紫砂壶所用工具可达百种。

  

 

  

 

  (上面左图为明代无款高圆壶;右图是清雍乾时期方曾三制高圆壶。此二壶外形大小相仿,但工艺的改进也是一目了然.)

  早期紫砂壶体重胎厚,由于制作工具较为简单,工艺也显得粗疏。图中的明代无款紫砂壶,嘴流、耳把与壶身镶接部位竹刀修饰的痕迹十分明显,可以看出早期紫砂工艺的特征。清代以来,随着制作工具的增多,紫砂工艺也愈加精细。清雍乾时期方曾三紫砂壶外形与明代无款紫砂壶相似,但砂质已有较大变化,工艺的变化更是显而易见,不仅在细部修饰上改进不少,而且在体例上也变得精致许多。

 

  古壶自有沉郁大气之美,而无浮躁拘谨之态。我们所看到的明清以来紫砂真品,无不端方朴拙,这是仿品所不能迄及的。尤其是大师壶,积数十年制壶经验,精湛的工艺自成一派,也是造假者望尘莫及的。

  

 

  

 

  (左图:民国寿珍汉扁壶;右图:民国寿珍外销汉扁壶)

  以民国时期制壶名家程寿珍为例,其早年制壶器型多样,中年以后专制掇球仿古汉扁,术业有专攻,手法老辣,精气神皆佳。图中二款汉扁壶皆为寿珍所制,年代有先后,泥料亦不同,然而壶形有如翻版,特别是流口倾斜的角度、的子的轮廓、耳把的气势都互为一致,体现出制作者特有的风格。后人即使能够做到形似,也难摹仿其神气。熟悉名家手法,是鉴别古壶的不二法宝。

  紫砂壶的器型千变万化,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也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因此,器型也可以作为一种判断紫砂壶年代的可靠标杆。

  明代紫砂壶器形大多简洁工整,以圆型、筋纹型为主,塑器少见。壶的体量多数较大,小器型壶多为名师文人所制。清代早期延续明代风格,但体量变小,器型逐渐多样化,尤其一代大师陈鸣远,开紫砂自然型风气之先,使紫砂壶造型精彩纷呈,活色生香。嘉道年间,曼生创新壶式,又使紫砂壶更进一大步。至民国,随着西洋文化的渗入,紫砂艺人也不断推尘出新,多有创造。这些创制有的成功了,作为传统壶型保留下来。有的失败了,昙花一现,却也记录了紫砂的进程。

  如果玩家看到箬笠壶、井栏壶、飞鸿延年壶等,就应该知晓这是陈曼生创作设计的壶型,这些器型只会出现在清嘉庆以后,如果有早于这个时期的,必是伪品无疑。同样,潘壶不会早于道光,因为这种壶是道光年间的官员潘仕成专门在宜兴定制的。清末民初出现的双身筒壶,虽款式新颖,但清洗起来极不方便,因此问世不久便不再制作,如果有其他时代的双身筒出现,也定是假货。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从壶的流孔鉴别紫砂壶。明清两代紫砂壶的流孔多为独孔,在少数体量特大的紫砂壶和汉方壶上,偶尔可以看到多孔。清末民初的大壶开始出现网状多孔,20世纪70年代,应日本客商的要求,网球孔才出现在紫砂壶中。

  了解了紫砂壶器型的发展变迁,就能够知道某些器型只出现在某些年代,就不会轻易上造假者的当。而要全面了解紫砂器型,不仅要研读资料,更应常去博物馆看看标准器,养出好眼力。

  以饰辨别

  紫砂器的装饰手法多种多样,但这么多装饰手法不是紫砂器一出现就有的,它是在不同时代先后产生的,因此从紫砂器上的装饰也可以辨别一件紫砂器是古老的还是现代的。

  明代的紫砂器装饰有印花、宜均等工艺,绞泥装饰也出现了,但从存世的古壶来看,这种工艺并未普及。明末清初,流行雕刻、贴花、塑花、泥绘。珐琅彩、粉彩装饰不会早于清康熙朝,因为珐琅彩在那个时代才开始在中国出现,而粉彩最为多见的是清中期雍正王朝。

  彩釉壶多在北方侯门富贾中流行,其釉彩浓艳厚重,符合满人的审美情趣,而为了附庸风雅,又往往加题诗词。鉴别古彩釉壶,首先看器型是否端正,紫砂艺人不会因为壶上加彩而敷衍了事。二看釉料颜色是否纯正,好的釉彩中会加入宝石研成的粉末,以保证釉彩长年鲜艳。同时釉料上得均匀饱满,极有立体感。假冒彩釉壶则釉料颜色浮浅,绘图手法拙劣。

  

 

  

 

  (左图:清 邵旭茂大提梁紫砂壶;右图:邵旭茂彩釉提梁壶)

 

  锡包壶的出现不会早于嘉庆,因为创制锡包壶的朱石梅是嘉道年间人。而且锡包壶流行的时间很短,因为紫砂壶包锡镶玉之后虽然给人新奇之感,但毕竟影响到宜茶功能,所以不久这一工艺便废弃了。

  

 

  (上图:清 石梅、彭年锡包壶)

  清末至民国时期,紫砂器装饰流行陶刻,以刻刀在壶体表面镌刻诗词、山水、人物、花卉,陶刻手法多样,运刀有深、浅、虚、实,以达笔墨书画所有的浓、淡、远、近效果,精彩纷呈。

  

 

  (上图:民国 邵陆大传炉壶)

  此外,在明清两代的外销壶中,还有在壶上镶嵌金属和将壶身抛光的手法,这种形式的紫砂器多销往海外,在国内较为少见。

  曾有一位紫砂爱好者得到一把器身绘刻有汉代瓦当纹的茶壶,欣喜若狂,以为收到了一把汉代紫砂壶,这一发现非同小可,整整把紫砂壶的历史朝前推进了一千多年。其实,壶身的瓦当纹饰只是一种博古图案,是紫砂装饰的一种手法,而非年代标志。如果了解了紫砂装饰手法和内容的演变,就不会闹出这样贻笑大方的笑话了。

  以款辨别

  款识是紫砂器的身份证明,它是鉴别紫砂器的重点之一。我们看一把紫砂壶,一上手就很自然地翻看壶上的印款,判断是谁的作品。但是为什么现在却把印款放在最后来讲呢?就是因为现在的伪造手段层出不穷,印款已经不能单独作为鉴别紫砂的重要依据。

  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们的款识各有不同。由于历代文人的参与,而文人大多精通篆刻,因此紫砂器上的款识也相当有金石韵味。这些款识种类繁多,书体也各有千秋。一般来说,名家印款相对固定,大小、阴阳、字体都有一定之规,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印款可以作为鉴别标准。

 

  铭刻的书法随着时代变迁有相应的变化,在字体上,明代多以楷书为主,并且以竹刀直接刻在器身;清代早期楷、篆并用,刻、印并行;清中后期流行篆书,名款以印为主。有些时候,无款比有款更具价值,如明代早期的壶常常无款,清代皇宫中的壶也多不留款。一般来说,古壶的壶身铭文的顺序都是从右至左的,这也是一个鉴别要点。

  

 

  

 

  

 

  (左图:仿“时大彬制”款;中:“大彬”款;右图:“时”款)

  时大彬款识都是以竹刀在紫砂器身刻制,刀工有书法韵味,并自成风格。竹刀刻入砂泥,必然有清晰的侧脚,砂泥也会因竹刀挤压而微微凸出。“时大彬制”四字显然不是刀刻产物,而且没有大彬标准器刻款的书法风格,显而易见是仿造款识。“大彬”款及“时”款,都是经过鉴定的时壶标准器上刻款,可以作为鉴别时壶真伪的参照。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名家的印章并非只有本人使用,也有徒弟或子孙延用的现象出现。比如清末民初制壶名家程寿珍的“冰心道人”印章曾被他的儿子程盘根使用,但程盘根的制壶技艺显然比不上他的父亲。因此在鉴别这一类壶时需要结合砂泥、器型、工艺来判别。

  紫砂史上名家辈出,同名之人也有不少。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位著名紫砂大家王南林,曾为宫廷制作紫砂器,点彩满釉,绚丽多姿。而清末民初又出现一位南林,他是文人,嗜爱壶艺,常与紫砂名师合作制壶。南京博物院中藏有南林东溪合作的紫砂提梁壶,有的人把这壶当成乾隆年间南林的作品,闹出了笑话。还有彭年,清嘉道年间与陈曼生合作制壶的一位叫杨彭年,常在壶上钤“彭年”印。到了清末又有一位彭年,常与莲生合作,有盘碗盏壶多种紫砂器存世。而莲生之名也有重复,一说史莲生,又一说戴国宝之子亦名莲生,藏者稍不在意就会混淆。

 

  在款识造假方面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假壶假款。就是现代人仿造了古代的壶,然后落上古人印章。另一种情况是真壶假款。有些人为了提高紫砂壶的价格,将已有一定历史的真紫砂壶盖上名家的印章,以此达到渔利目的。对待这种紫砂壶要持慎重的态度,如果砂壶本身做工良好泥质纯正,还是有收藏价值的。

  曾经有一位壶友花了2000元,在古玩市场买了一把老壶,从壶的泥质和做工看,都具有清末民初时期的特征,壶身铭文落款是“曼生”,而壶底印章却是“华凤翔制”。曼生是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华凤翔是清康熙年间紫砂名工,两个人根本不在同一时代,他们的名字出现在同一把壶上,简直就是关公战秦琼。但是由于此壶制作得十分周正,泥料又好,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有关专家还是给出了高出买价十倍的评估价。因此说,对于所谓的假壶也要区别对待,有些高仿壶虽然不是名家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左图:民国年间的曼生款紫砂壶;右图:金鼎商标)

  曼生壶是紫砂壶中的珍品,是众多紫砂爱好者梦寐以求的宝贝。这把民国年间紫砂壶上落有曼生名款,壶形又是仿古,新手往往一见落款就把它当作曼生壶。但熟悉紫砂历史的人就不会被迷惑,因为壶身的铭刻与曼生金石家的风格有着天壤之别。而且壶底有一枚金鼎商标。金鼎商标是清末民初上海经营紫砂陶器的大商号“吴德盛”的标识。显然这把壶是民国时期的产物,而非制作年代在清嘉庆年间的曼生壶。通过同一把壶上不同时期的印款,以及铭文的风格,我们就能轻易地辨别它的真伪。

 

  以上所谈紫砂古壶的鉴别方法,是就紫砂工艺发展的普遍性而言,历朝历代紫砂艺人无不殚精竭虑以求创新,作为紫砂收藏者也不应忽略其特殊性。近千年的紫砂壶制作历史中,仍有许多未知有待揭晓,这亦是紫砂收藏魅力之一。

  现在,明清时期的老壶已经是可遇而不可求,民国时期的壶也十分紧俏,当代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价格又十分高昂,这些对于紫砂收藏者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如何才能在紫砂收藏中找到乐趣?需要紫砂爱好者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必须戒骄戒躁,端正心态,只有抱着纯粹的欣赏和珍爱态度,才能发现紫砂之美,才能得到藏壶的乐趣;否则,如果一味地想收到古壶名壶赚取钱财,就会因急功近利而丧失应有的乐趣。

  二,必须经过长期的学习,潜心研究,熟悉紫砂的历史和工艺,熟悉各个历史时期紫砂器的特征,以及各个作者的制作风格、印章铭款,这样才能真正识壶辨伪。

  三,要有目的地了解各种紫砂造假作旧的手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不被造假者迷惑,上当受骗。

  四,要善于发现冷门。不要一味地追求名家作品。紫砂艺人众多,出名的毕竟是少数,还有许多不出名但功力深厚的制壶艺人,这些人的作品一般不为人熟悉,也就不会被作伪,但他们的作品仍有收藏价值,这就是冷门。

  五,不要盲目捡漏。在市场上看到有名家印款的壶时,不要一个劲地寻找标准器的特征。造假者正是掌握了这些特征而有意为之。如果真的想收购名壶,又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不如直接去信誉好的拍卖行,做货真价实的交易。

 

  有了端正的心态,再加上认真学习,多多实践,紫砂爱好者们就会逐步积累经验,成为紫砂收藏方面的行家了。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