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学院详情

古代茶具的演变与中国茶文化

时间:2014-03-27 来源:紫砂之家

        古代茶具和饮茶方式的关系

  ( 一) 食茶阶段

  前文已经提到,国人对茶的认识,是从食用和药用开始的。最早利用茶叶“系咀嚼鲜叶,生煮羹饮”,“啜其汤,食其滓”,尤如今人煮菜汤,亦可视为菜食,故古有茗菜的说法。如《晏子春秋》上说:“婴相齐景公时,食脱栗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晏子春秋》系后人收集晏子遗事写成的,是说晏婴在齐国为相时,吃糙米饭,烧三种禽鸟、五种蛋以及茶菜为食。这种以茶为菜,以茶为羹的用茶方式,在我国某些地区仍有遗留。现今云南西双版纳州基诺山当地的基诺族人仍有以茶为菜的习惯,具体做法是: 外出打猎或劳动时,带上几节竹筒饭,饿时在野外生火,采集一些鲜茶叶,揉碎后并所带干粮和食盐置于竹筒中,引山泉水煮之,即可食用。另外,在湖南省的桃园县,当地农民有将茶汁和果仁、豆子等混合在一起碾碎后熬汤喝的习惯,名之“擂茶”,亦是以茶为羹的遗风。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食茶之风的早期,并没有专门的器具,烹煮茶叶的用具和食器是通用的,或者说:食茶之初,无定器。作为食器的釜、罐,作为酒器的耳杯和碗等都可能被当做茶器来使用。

  ( 二) 煮茶阶段

  专用茶具起于何时,难以考察,最早有关茶事记载的西汉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的记载。“尽”,一说“净”,规定在烹茶时,要将茶具洗涤干净,准备齐备,说明汉时已有专用茶具,但茶具的种类和形态并没加以具体说明。

  到了东汉和两晋,已有大量青瓷茶具出现。晋时南方流行一种鸡首壶,大圆腹小颈侈口,有两系一执把,可提可握,鸡首短而小,作流用。用这种壶煮茶,容量大,味不易散。唐代茶壶又称“汤瓶”或“茶注”,壶嘴称“流子”。这样的器型是方便煮茶观汤而设计的。唐代茶壶的流子都很短,保留了双系和执把,但瓶身变成了圆筒形,侈口,短颈,外卷唇,短流和双系下常常贴印棕榈树及对鸟图案,为典型的沙窑器物。另有一种汤瓶,去掉了双系和执手,而是在肩部加了一根管装直横把柄。茶壶口大,便于观汤,高高的执手和把柄便于烧火、倒茶,流口朝天可防烟尘进入。唐代流行煮茶,即是将茶叶放入盛有汤水的壶中一起烹煮。煮茶的用水、用火都很讲究,陆羽《茶经》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指出饮茶用水以钟乳泉和天然石池中缓慢流动的泉水最佳。生火的材料应选用木炭,炭火有焰而无烟,谓之“活火”,用“活火”烧成的开水没有烟味,能保持泉水的甘鲜。不仅如此,煮茶的水温也有规定,陆羽在《茶经·五之煮》,将开水沸腾的过程分为三级:“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强调指出,三沸过后茶汤过熟就不可以喝了。

 

  唐朝以前,茶常与米粉或其它佐料同煮,调成粥状一起饮用,而唐人饮茶也喜欢添加葱、姜、橘皮等调味料,如此或许可使茶变得好喝点,但也因加了佐料而使茶的真味被侵夺掩盖,无法品尝茶的真香,因此陆羽并不主张加调味料。后来,由于茶种的不断改良,品质提高,茶味愈来愈佳,就再也不须添加调味料了。

  (三) 点茶阶段

  到了宋代,由于茶种的改良、茶叶贸易的开展、文人士大夫的提倡以及瓷业的空前兴盛,极大地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当时,五大名窑都有茶具生产,诸窑风格不同,各显其奇。如钧窑生产的“钧红小茶壶”、“窑变壶”等,极其名贵,有“家中无钧瓷,不可言富贵”之说。除五大名窑外,民窑茶具亦不甘落后,龙泉窑和建州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釉色美丽是历代龙泉瓷器的一大特色。窑工们运用多次上釉的方法,使器面呈现一派温润浓郁的感觉,釉层多肥厚,有柔和雅致的翠玉质感,其中又以粉青和梅子青为最佳。而建州窑生产的黑釉茶盏,分“兔毫”、“油滴”和“玳瑁”等几种,瓷质厚重,易于保温,茶汤盛入其中呈琥珀色,若葡萄美酒,有很好的观赏效果,成为饮茶具的主流。

  宋代茶壶与唐代茶壶最大的区别在于: 宋代茶壶的壶身和壶口变小,流变长,整体造型更加小巧精致,这样的器形是为点茶而设计的。所谓“点茶”,即是将与水同煮改为沸水冲调。壶身小则“候汤”较快,口小则保温较久,而流长则便于注水“点茶”。茶壶之汤水候好时,将之倾注于盛有茶末的碗盏之中。为何用碗盏? 一来便于注汤,二来便于搅拌茶末,三来便于观茶色,四来便于欣赏佳器。宋代盛行“斗茶”之风,宫廷茶市之地,常有表演茶好、汤美、器佳的“斗茶”活动,可谓茶艺表演的前身。而点茶的方式亦多种多样。《大观茶论》记载有三种点茶法: 一为“静面点”,将茶放于碗中徐徐提瓶绕碗缘注入热汤,再以“筅”轻轻搅动不使有茶末产生; 二是“一发点”,此法是置茶于碗中后,提瓶将热水一口气注入,随手以“筅”用力搅拌,使茶泡漂浮; 三是先将碗中的茶粉拌成糊状,然后将热汤环绕注入,再加以搅拌而使茶汤均匀,这才是最好的点茶法。

 

  (四) 泡茶阶段

  宋以前茶叶多做成茶团,煎烤研磨之后再行煮点,但到南宋末年的时候,茶叶的制造已由原来的团茶改成了散茶,元朝时又由“蒸青法”改为“炒青法”,到明朝时团茶大多已废除,而以散茶为主,于是饮茶法大异于从前,进入泡茶阶段。而泡茶的基本方式有三种,即“上投法”、“中投法”和“下投法”。所谓“上投法”是指先注开水于壶中,再丢茶叶进去泡制;“中投法”是指先注少量开水于壶中,浸泡片刻,再用开水将壶注满; 而“下投法”则是指先将茶叶投入壶中,再以开水注之。这三种泡茶方式,以下投法茶叶受热最高,中投次之,上投最低。为何采用三种泡制方式? 一说以季节冷热变换为据,即夏用上投、冬用下投、春秋用中投; 一说以茶性不同为据,即有些茶叶宜高温冲泡,而有些茶叫呗,宜低温冲泡。泡茶方式沿用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了,在这几种基本冲泡方式的基础上又衍生出许多讲究和规矩,随着紫砂壶的普遍运用,制壶名家相继出现,将中国的茶文化推向了高峰,发展成为一门艺术。由明清以迄民国,一直都沿用泡茶的方式,其间虽有少许差异,但并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茶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了。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