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学院详情

紫砂壶各个时期的发展及特点

时间:2014-04-01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壶在陶瓷品类中的发展历史较为短,属于年轻的陶瓷艺术品,但它的成就不可估量,已成为中国陶瓷的代表艺术品之一。宜兴作为紫砂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更是享有“陶都”美誉。宜兴紫砂、青瓷、均陶、精陶、彩陶,被誉为陶都的“五朵金花”。

  1630年,紫砂壶艺作品,开始销往欧洲和泰国。至后来的康熙年间多有出口。使得紫砂艺术品享誉国内外。各个时期的紫砂壶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如果要想对紫砂有一定的认识,要想鉴定和判断紫砂的好坏,必然要了解紫砂各个时期不同的特点,对传世紫砂壶的器形、发展状况有一些了解。根据各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不同,我们可以把紫砂的发展分为几价阶段来看,其历史发展及演变,表现为由粗到精,由简入繁,再追求雅致的过程,紫砂的经历从简单实用自咕朴器具发展为华丽的装饰艺术品,再∥,勺标志隍的赞亡脱目的艺术收藏品。工艺逸:步发展,艺术性也逐渐升华。

  明清是紫砂壶发源和兴起最为辉煌的时代,名家辈出,传世之作更是精湛绝伦。每个时代紫砂壶的基本风格和特征都不尽相同,这也是属于时代的产物所拥有的特点。当然每一个制壶艺人的手法也不同,只有根据壶的风格、特征,艺人一贯的制作技法和风格,才好做进一步的判断。所以说紫砂壶在各个时期都是有着时代气息和印迹的。

  自明朝正德年间,紫砂壶以把壶状渐入人们的视野,因为我们从古代绘画作品中看到的紫砂器具都是作为烧水的器具,并不成为壶。从龚春制壶开始,有着明确典籍记载。龚春壶为紫砂壶初创期,仿造自然形态的壶身,制作工艺简单的以手指按捏成型,造型古朴,不敷金碧,不施铅华,返璞归真。这也是初时制作工具不发达,明式壶多以手工捏制为主,所以内胎时有指纹。到了后期,紫砂艺人创出了许多制壶工具,在紫砂的成型和艺术方面有很大的提高。时大彬创制了木模制壶方法,内胎无指纹,并开创了调砂法以及用泥片和镶接成型技法,一直被沿用至今。这个时期也被称为紫砂成熟期,壶艺发展趋于完善。1968年出土的明万历墓葬的六方大彬壶,可以看出制作工艺已相当完美。时大彬初时制大壶后因文人尚壶,饮茶风尚逐渐被被赋予文人艺术特质,改制小壶。紫砂壶体的小型精巧化是当时总的趋势。陈仲美将瓷雕技术融入陶艺,使得紫砂造型融汇了瓷器工艺的特点,并将题款和印章并施于壶底,是—种新兴的文化。

 

  明代紫砂所用的泥料中含有粗砂颗粒,杂质较多,所以给人粗糙之感,这也是源于当时条件所限,在炼制泥料的技术方面还没有现在发达。到了清代澄炼工艺提高,出现了紫砂细砂,这种状况与工艺史的发展进程是相吻合的。

  清代紫砂壶的制作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造型丰富、泥色多变、装饰手段叠出,但仍然受前朝简劲、古朴、厚重风格的影响。清康雍乾时期,壶艺技法多用模具辅助,专供宫廷使用的壶,采用粉彩、炉钧釉、泥绘等,造型装饰多富丽堂皇。在烧成后的壶体上施彩,再入窑烧成,这种工艺掩盖了紫砂壶的原有特点,所以乾隆嘉庆以后。此种工艺不再流行。直到嘉庆年间由陈曼生创作与杨彭年制作的曼生十八式,器形多变,多仿制自然形态和生活用品,他将金石、书画、篆刻与紫砂壶艺结合,开创了文人创作参与制壶的先河,其特点是在壶身留白处篆刻铭文、书画,使诗书画印在壶体装饰上得到大力的发展,成为紫砂壶艺的高峰,将壶艺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文人风格。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清末民初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然后又恢复和发展的曲折过程,仿古成为当时的潮流,也多作出口。抗日战争的战乱因素,导致紫砂壶艺缓慢地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的六十多年间,宜兴紫砂从恢复走向繁荣。不少传统工艺得到了恢复,科技进步推动着古老工艺的创新和发展。目前,从事紫砂陶艺的人员达刀了多人,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其中,以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朱可心蒋蓉汪寅仙徐汉棠周桂珍李昌鸿潘持平、高振宇等国家级、省级工艺大师为代表的一大批高中级职称技艺人员。为宜兴紫砂陶艺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宜兴的紫砂陶艺迸发出新的活力,创作理念与时俱进,新品新作层出不穷,艺术流派精彩纷呈。

 

  今天的紫砂壶艺通过传承与创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