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学院详情

浅析宜兴紫砂的特色及历史

时间:2014-04-28 来源:紫砂之家

  江苏宜兴古名荆溪、阳羡,地处太湖西岸,具有久远的烧陶历史。本文简要分析了宜兴紫砂的特色及与饮茶习俗的渊源,使这一陶瓷品种被更多人所了解、认识。

  宜兴特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制品称作“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近千年来,紫砂经过产生、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此后历久不衰,于是在景德镇瓷都之外并列一个陶都――宜兴,产品畅销国内外。

  简析紫砂原料特色

  紫砂原料是颗料较粗的陶土,它和景德镇、龙泉窑的瓷土同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但铁、硅量较高。从颜色上主要分为三种:一种呈紫红色和浅紫色,称作“紫泥”,肉眼可以看见含有云母微料,烧成后为紫黑色或紫棕色;一种呈灰白色或灰绿色,称作“段泥”,烧成后为浅灰色或灰黄色;还有一种呈红棕色,称作“红泥”,烧成后为灰黑色。这三种陶土,宜兴丁蜀镇的黄龙山都有蕴藏,紫泥最为丰富,根据宜兴陶瓷工业公司的研究,利用这些陶土来烧制器皿,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紫砂原料经过澄淀、炼制,可塑性好,烧制过程中收缩率小,烧成范围大,产品不易变形。

云肩三足

  二是紫砂成品的吸水率<2%,说明它的气孔率介于一般陶器和瓷器之间。紫砂原料中存在大量团聚体,团聚体内部有闭口气孔。烧成时,团聚体产生较大的收缩,它的周围又生成一层断断续续的气孔,大部分属于开口气孔,显气孔率约为5%。这样质地的器皿用来泡茶,色、香、味俱佳;用来栽花,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不易烂根。

 

  三是泥料分子排列呈鳞片状结构,与一般陶瓷泥料的颗粒结构不同。因此,紫砂成品冷热急变性好,热传导性低,作为茶具抚摸不烫,寒冬季节沸水注入及火上煎烧都不易炸裂,优于一般瓷器。

  四是紫砂泥海棠红、朱紫砂、葵黄、墨绿、白砂、淡墨、沉香、水碧、闪色、葡萄紫、榴皮、梨皮、豆青、新铜绿等几十种颜色,全凭原料呈现的天然色泽,成为紫砂器高雅、质朴的装饰。

  紫砂茶具与饮茶习俗的渊源

  中国是茶树的故乡,很早就开始了茶的种植和利用。西汉王褒《僮约》、东汉末年华佗《食论》、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陆羽《茶经》、白居易《琵琶行》、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卖茶、饮茶的许多史料和论述。人们认识到茶有止渴、提神之功;商人或肩挑担子或乘船到几百里以外去买茶叶;市面上有人设铺卖茶,提瓶卖茶,顾客可投钱取饮;饮茶的方式有“烹茶”、“煎茶”、“点茶”;饮茶的普及程度是“比屋饮”、“穷日尽夜”、“俗遍天下”。与饮茶有关的器皿,有茶盏、汤盏、茶筅、茶碾、茶瓶、茶瓶、汲水瓶和花瓶等等。至于茗壶,民间传说苏轼设计过“东坡壶”,是一大型提梁壶。到了明代,在汉族地区,散茶、芽茶取代了膏茶、饼茶,方式改为泡茶,茗壶成为主要茶具。茗壶在明代初期仍然较大,以后逐渐变小。福建、广东一带饮用乌龙茶之“功夫茶”,茗壶更是小得出奇。《阳羡名陶录》卷下引周澍《台阳百咏注》,说台湾人品茶“郡人茗皆自煮,必先以鼻嗅其香,最重供春小壶”。

  基于紫砂器特有的性质,它在历史上多作茶具。紫砂茶具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紫砂器发展史的基本部分。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分为壶。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行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

 

  紫砂陶瓷的历史研究方法

  在陶瓷史研究的领域内,有过四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器物的使用者和收藏者,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认识对象、取得知识,着重文献研究,这是古董家的方法;二是从陈万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窑址的考古普查和重点发掘,通过地下出土物进行研究,这是近代考古学家的方法;三是从周仁开始,对陶瓷碎片标本进行微观的和岩相显微的观察,作定性、定量的测试,找出不同时代使用材料的规律,不认识对象的特征,这是硅酸盐学者采用的科学方法;四是以现代工艺厂为作业基地,依靠工艺技师和艺术家,进行工艺和生产全过程的考察,从而推知其历史。我们知道,历史可以作顺向考察,也可以作逆向考察。对紫砂器的研究,把这四种方法尽可能结合起来进行,一定会获得更多更新的成果。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