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学院详情

"从马背到书桌"--略考紫砂扁壶造型之来源

时间:2007-01-13 来源:紫砂之家

  一直以来,对于虚扁壶形就非常喜爱,其扁圆的器型,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的感觉。它的个性鲜明,造型美观令人玩味不尽,也正因为其独特的造型,使我产生了探寻它造型来源的想法,故以此篇小文略作钩沉。


  说到紫砂中的扁壶,最早见于明代时大彬款制作的调砂“书扁”,其后名家均有制作,此类器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扁”。根据紫砂壶造型不外乎仿生象形,仿古青铜器,几何抽象等方法,我们还是先看青铜器的扁壶,以资对比。



  扁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0-700年)陇县出土高20cm 宽20cm的铜扁壶,作酒器用。战国时代的铜扁壶就已经很精美了(见藏于史密斯博物馆的战国扁壶)。这就说明,扁壶造型在中原文化中出现并完善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而完成的。春秋时期的扁壶是什么样子的呢?在介绍中它是“扁体长方形高圈足。前有流,插子器的中腹为龙形,后为龙形。腹饰大鸟纹,圈足饰波曲纹,间饰似云纹。此器造型独特,纹饰新奇流畅。一改西周时期造型及纹饰风格。”尤其最后一句“一改西周时期造型及纹饰风格”这句最关键,也给我们提出了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大约同一朝代中器物造型会出现了突变?是突变而不是渐变?


  河南省社科院任崇岳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同化》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一时期边陲的蛮、戎、夷、狄等少数民族也乘机内徙,与中原诸夏杂居,至战国时有些少数民族因融入华夏族而消失了,于是有了新的华夏族。从时间上看,经过夏商周三代长达数百年的民族融合,不光是语言,人种的变化,使用器具也必然会有互相的借鉴和演变。战国时代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即便是两个对手之间也会通过学习对方的长处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综上,无论是和平时代还是战争,都不能够挡住民族文化的交流。提到少数民族以及它们和汉民族文化的交流,对于扁壶是怎么来的似乎是扯的远了点,但是请注意,从大的方面有服装,语言,小的方面呢?那就是他们的器具---水(酒)囊。下面一段摘自《土尔扈特部落史》的记录详细记载了蒙古族同胞们水囊的制作方法:

 


 “蒙古土尔扈特人盛酒皮囊,用牦牛皮或骆驼皮制成。制作时首先剃光皮子上的毛,压上精美的图案,在坑里烟熏十天左右,这样就制成了长期不腐烂不发臭,而且有异香的皮革。将皮革用香肠线缝实,再用牲畜骨胶将针眼里外抹密实即成。酒囊大的可盛50-60公斤,小的可盛1公斤。具有不走味,不撒酒,不怕挤压,不怕摔打,不怕颠簸的优点,便于驼背上,马背上携带。一个酒囊可用70-80年,传至三代。每一家祖父祖母要替未来的孙子制作2-3个酒囊做为遗传纪念,不送给别人。有的客人如果不懂客人的习俗想要,会得到说明式的婉拒。土尔扈特人的酒囊也从不制作往外卖。”



 “囊”,口袋的意思,盛入水后形状扁圆。形状扁圆不占空间,背负在要间或是驼在牲畜上都比较方便,用兽皮制作,取材容易。有资料显示1957年西安市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俑上,所驮两件酒器都是扁体的,而左侧的小扁壶与上述北齐釉陶扁壶一模一样。以此两点来看,扁的造型非常适合于游牧民族在马背上使用。中原汉族人为定居生活,从他们的使用习惯来看,并不以方便为首要目标。日常使用的盛器中以容量大,便于使用,取材方便是需要首先考虑的目标。装饰,祭祀是次要的,而且它们也都是从实用器皿发展而来的。汉族人制作盛器材质以陶和金属为主。那么以青铜器或陶器制作扁壶会出现一,容量小,二,摆放不稳定的后果。因此无论是为了抽象的表现美观还是实际使用来说都不会,也没有必要发明出这种造型。至此,唯一结论就是从少数民族的实用盛器“囊”借鉴而来。

 

 由此初步有了扁壶的形成过程。


 春秋之后,宋元明清历代均有扁壶的制作,但是材质从金属逐步的转变为陶瓷器。到了明代,由于质地相近,紫砂的兴起使一大部分陶瓷的从业者转变到了紫砂工艺里面来。他们的转变也同时使陶瓷的造型创作方法融合到了初生的紫砂文化中来。时大彬,这个紫砂历史上的奇才,他创作了的玉兰花瓣,印包,僧帽等壶的造型都是通过借鉴瓷器,日常仿生,象形提炼抽象而来的。下面的松石绿鱼藻纹高执扁壶图片更好给了我们一个阶段性的实物演变参考,从最早的囊演变到青铜器和瓷器后器型并没有太大变化。到了后期,也就是大约是松石绿鱼藻纹高扁壶的时代,我们发现它的嘴,盖,颈部都更接近于紫砂壶了。然后,紫砂从业者在创作过程中还是考虑到了实用性,因为以前的扁壶多做酒壶用,不必频繁的淋水,冲洗,也不必考虑到功夫茶冲泡时候高壶身对于茶叶,茶汤的控制上的影响。也不必更多的考虑出水和容量等等一系列茶道的要求。将壶身仿到,首先不会水位太高闷茶,而且实用时候摆放更加稳定,放倒后的壶身高度恰巧和当时一本线装书的高度差不多,也是放在书桌上泡茶品饮时所用,所以,取了个名字叫“书扁”。 这位紫砂壶历史上的奇才也许就是通过瓷器的扁酒壶而发明了紫砂壶的虚扁


 虚扁,它随着历史一路演变而来。从少数民族的皮具到汉族的青铜器--陶瓷,从马背上的实用器皿到中原文人墨客们书桌上发闲远悠思的雅玩,从盛水酒,到注满幽香的茶汤,皮具粗旷的美,通过紫砂转变为了含蓄,包容,典雅...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上图为春秋时代扁壶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上图为战国时代扁壶(藏于史密森博物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嘉庆青花富寿缠枝莲纹扁壶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松石绿鱼藻纹高执扁壶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紫砂书扁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