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学院详情

一方紫砂,旋动人间乾坤万象(上)

时间:2014-12-03 来源:紫砂之家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对土地怀有如此恒久深厚、无法割舍的情结。

  当代著名诗人艾青的传世名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就是对这一“中华民族土地情结”生动而艺术的诠释。

  对土地的挚爱,让中国人把人类的农业文明推向极致。

  在我看来,从土地里升华起来的中华文明,其中与土地结合最紧密、也是最具特色的文明产物,当属中华瓷器和陶器。

  不过,虽然同源同宗,同出于中华大地的泥土,这两种国粹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瓷器,自不用说,“中国”一词的英文“CHINA”,即来自“瓷器”的意译。其冰肌玉骨的质地,或清雅或绚丽的色泽,足令每一位目睹“她”的芳容的人为之垂青。

  与外观神采靓丽的瓷器相比,不失泥土本色的紫砂陶器是内敛的,其材质遴选于天下独绝的宜兴紫砂,这是一种比景德镇等地烧制瓷器的高岭土美丽多的“五色土”,但制成陶器的紫砂壶仅仅保留了底色质感,外表虽光润细腻,却不以色彩绚烂夺人眼目,棣棣兮端穆,气定而神凝;莹莹兮如玉,润泽而温香。

  再来看紫砂壶的形态。

  夫宜兴紫砂壶,乾坤为象,移天缩地,师大千世界,成天工造化,“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其几何、自然、筋纹三大形体,或珠圆玉润,或器宇轩昂,或闲雅神逸,千姿曼妙,万般琳琅。

  于是乎,小小一把宜兴紫砂壶,不著釉彩,朴拙自然,秉天地之灵气,蓄日月之精华,于外表平淡之中彰显内涵的精微、深厚与博大,其形象与精神,甚合于中国人的特征本性、 精神诉求。

 

  从唯物史观看,宜兴紫砂壶是中国陶文化与传统茶文化逐渐融合、发展的产物。

  陶器,发韧于上古。一旦人类实现构木为巢、钻燧为火的划时代演进,盛物所需,团泥为型,烧窑制陶,原始彩陶、黑陶一一络绎出世。

  迄于中古,唐宋两朝饮茶之风渐兴,明朝大盛,宜兴紫砂壶因具有沏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茶香醇厚、越宿不馊的特点,壶与茶的结合日趋紧密、完美,紫砂茗壶遂享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殊誉。

  而且,在始于北宋的1000多年历史演绎中,宜兴紫砂艺术品以其旷世独有的原料材质、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多变的艺术造型,集制陶、雕塑、文学、书画、金石诸艺术于一体,在工艺苑林独树一帜,并以实用性与艺术鉴赏价值的高度和谐统一,“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与瓷器、青铜器并峙为中华三大“国粹”,千秋传承,至于今日,光鲜逾昔,魅力无穷!

  与绝大多数青铜器、瓷器只见其物不见其制作者不同(青铜器为群体协作铸造,且随秦汉时代铁器出现而衰落;瓷器多为官窑、民窑之分),紫砂壶从诞生之日起,就将制作者的名字、人格印刻其中,壶如其人,人即其壶,形影相随,相得益彰。

  是以在500年紫砂制作史上,高手如云,大师辈出,一件件宛若天成、遗世独立的工艺精品、人文神品,也为宜兴紫砂与其制作者赢得崇高声誉,尊享世间殊荣。

  当代紫砂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认为,研究紫砂壶艺历史,应该把造壶发展历程上有重要贡献的典型代表人物作为里程碑,他们是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邵大亨、顾景舟。这样才能辨明壶艺发展的轨迹。

 

  清乾隆年间,吴骞编著《阳羡名陶录》如此评述时大彬:“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王士祯《池北偶谈》亦给予时大彬至高赞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

  对陈鸣远,吴骞的评说则显得青睐有加:“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突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犹噪。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制作精雅,真可与三代古器并列。”

  以此之故,陈鸣远的紫砂作品被弗里尔艺术馆、旧金山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天津博物馆、故宫博物等艺术圣殿收藏,辉映着人类文明史册。

  如果说陈曼生对文人参与紫砂壶创作影响巨大,“字随壶传,壶随字贵”成为中国社会的文化时尚,那么,邵大亨则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制壶技艺,备受世人推崇。清代文人高熙《茗壶说·赠邵大亨君》一文评述:“君所长,非一式,而雅善效古,每览前人名作,则心揣手摩,摹得者珍于拱璧。其佳处力追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