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学院详情

紫砂壶的发展史—-高峰期

时间:2015-04-01 来源:紫砂之家

  明末清初圣思款紫砂桃杯

  由十七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历经明末、清、民国初年约三百年的时间是紫砂壶的黄金期,也是紫砂工艺史上百品竞新的高峰期。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实施了许多有利于手工业发展的政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手工业工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宜兴紫砂进入高峰期的标志,首先是紫砂名匠辈出,在壶家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之后,有欧正春、蒋伯夸(时英)、惠孟臣、陈鸣远、杨彭年、邵大亨、黄玉麟、俞国良、项圣思等数十人之多。

  其次,宜兴紫砂工艺的造型和装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艺人们熟练地掌握了紫砂泥料的特征,采用泥片镶接成型的方法,创造了种类多样的各式茶壶造型。从紫砂壶的造型上可以看到铜器、玉器、漆器及家具工艺的影响,特别是明式家具在生产工艺及造型处理手法上,对紫砂壶有着深刻的影响。尽管紫砂壶的原料是泥,但它的泥片镶接成型方法,却木器的成型工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紫砂壶成型时用来砑光泥坯的工具,是用牛角制成的薄片,称为“明针”,类似油漆家具时用的传统批灰刀;另外,紫砂造型上线角处理手法与明式家具的式样也有着共同的特征。受文人趣味及宫延趣味的影响,紫砂壶上的装饰几乎集陶瓷器装饰之大成,除紫砂泥丰富的肌理色泽外,有印、贴、雕、镂、彩、釉、刻等手法。

  再次,宜兴紫砂的认知面不断扩大,上自皇室宫廷、文人雅士,下到庶民百姓,街坊市井,竞相选用紫砂壶来沏茶品茗,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的赞语。

 

  二十世纪初,宜兴紫砂工艺陶作品参加芝加哥、马拿马等国际博览会,多次获得金奖,刺激了该行业的生产发展。1918年在蜀山镇建立了“江苏省立陶业工厂”,1932年紫砂行业从业人数增至六百多人,全年共烧140多窑次,生产普通茶壶约200余万件,产值约占宜兴陶瓷业的15%。当时紫砂作坊分布于蜀山、潜洛、上袁等地,仅蜀山就有六条龙窑烧制紫砂,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销售日本、南洋、西欧诸国。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