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学院详情

带你去山里看看紫砂矿

时间:2016-09-26 来源:紫砂之家

  宜兴丁蜀镇地处太湖之滨,雁荡山脉北线余脉。二千万年前,一颗小行星带着大量的铁元素,撞击地球,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群,在有人类活动以来,不断地围岸筑堤,形成今天的太湖。在现今的太湖大堤之外,在上古以前,分布着众多的边缘卫星湖泊群,经过二千万年的风风雨雨,湖泊群逐渐於塞成水网藻泽地带,并把小行星带来和铁逐渐稀释并随淤泥均匀地沉淀在湖泊之中。

  在二千万年前,在我国的东部内陆,由于地球板块的碰撞,开始造山运动,经过二千万年的成长,形成了今天的雁荡山脉,宜兴的丘陵山区,处在北雁荡山脉的北线余脉上,是近两百万年来逐渐形成。

  在宜兴丁蜀镇区,分布青龙山、黄龙山、乌龟山、蜀山、西山。其中只有青龙山是石灰岩山,而且最高,其余各山势基本分布在青龙山的山背线上。说明青龙山是来自地层深处,是主峰。在上古以前,这一地区是由湖泊逐渐被淤泥淤塞成滨渎藻泽地带。解放前,宜兴大部分地区还是水乡泽国,现在很多地名就反应这一特征,如:圩、荡、渎、渚等地名。由于青龙山、黄龙山、乌龟山成鼎立之势,所以古称鼎山,后应用简化字,三山又成丁字形,故而改成丁山,因开采业和城市化进程,三座山现只剩殘丘。

  大约在一百万年前,青龙山在地层深处逐渐崛起,并顺势托起西山、黄龙山、蜀山。其中西山的土层最厚,就是说,西山最年轻。

五谷丰登

刘自俊作品:《五谷丰登》

  由于黄龙山是土性山丘,在长期的东南季风的风雨侵浊下,南坡水土不断下滑,所以形成南坡缓、北坡陡,南边高、北边低的地形。在地表的同一矿脉,南坡已被雨水冲刷下滑,而北坡保存完好,所以,在已经发现的矿脉都指向北坡。在地下更低层,应该存在着南北相连的矿脉,就是说在南坡地下也有紫砂矿脉,紫砂门事件后,政府部门调查紫砂资源分布情况,在汤渡之南钻井,探出非常优质的紫砂矿。事实证明本理论是成立的。

 

  当沉入地下的沉泥与空气隔绝,在地质压力下逐渐脱水并不断岩化,这就形成了原始矿源,由于在地下不同层位的初始矿源因脱水时间的早晚不同,岩化程度也就不同,所以,在黄龙山上可以看到从粘土到岩石的不同质地的岩化物。通常在地表层近点的矿源,一方面,水份下沉,另一方面,地表蒸发,矿源的顶层和底层就最早开始岩化,在中心部位最晚岩化,所以,矿脉都在岩石之中。除了矿脉,也可能会形成矿床、矿穴、夹层等散矿的紫砂矿。

  在地表深处,在不同的层与层之间,会有水道或地下河,在通常情况下,矿料层之间的水份,是向下渗透,向上蒸发。当完全脱水时并在地质压力下矿料进入岩化过程。在矿层的外表特别是地表面和地下面最先脱水,中心处是最晚脱水,就好比我们搓个泥团挂空中,最先干的是表面,最后干的是中心。当表面开始岩化时,就生成了一条矿脉或一片矿层。这条矿脉就开始由外到里逐步岩化,岩化的过程是:粘土-高龄土-紫砂(朱泥-红泥-普泥-硬砂泥)-陶土(甲泥)-岩石-花岗石。

  当矿脉中心岩化成朱泥或红泥时,中心最后的水份就凝结成外壳坚硬的蛋状鹅黄,在鹅黄中心,实际是最后开始岩化的泥。当矿脉中心岩化成硬砂矿料时,鹅黄也岩化成石红。石红是紫砂泥调色的最佳天然原料。

  上图是一块已经岩化有砂性的小煤窑朱泥矿料,削掉一个角,矿料里呈现出一窝细腻的湿泥,说明原始矿料在脱水的过程中有整体匀速的脱水,整体矿床最后脱水的地方是中心或者是易积水点,中心点最终岩化成鹅黄、石红。鹅黄石红虽然稀有,但都不是紫砂。矿料里也有局部点状的蓄水,上图中的矿料就是,点状水的分布有疏有密,这是同一块矿料存在不均等的岩化,由于最后干的地方的外壳已成刚体,内部已不存在地质压力,即使在以后的岩化过程中也没有向紫砂演化的条件,最终向粉质岩体演化,当岩化到硬矿料时,我们看到的就是鸡眼,所以,鸡眼不是紫砂,鸡眼越多的矿料越差,下图就是点状水形成鸡眼的矿料。在炼制紫砂泥时,要尽量把鸡眼物质除去干净。

 

  很多人特别关心本山绿泥本山绿泥的形成条件比较高,而且很特别,所以说本山绿泥是特殊的泥,据史料记载和老一辈开矿的人说,要找本山绿泥,首先要找到甲泥层,在甲泥层中必须要有紫泥层,还必须是深紫或黑紫泥,含铁量高,就是说有紫泥层也不一定有本山绿泥,但在相近的地质环境下也可能会有本山绿泥。在紫泥层中的本绿层,薄处只有三四厘米,厚处也只有十五、六厘米,呈一条线状,俗称龙筋,又叫泥中泥。这是典型的共生矿,紫泥矿是层页岩,而在其中生成的本绿却是呈段泥特征。紫泥的物理特征是长石结构,本绿的物理特征呈石英结构,而石英的烧结温度远比紫泥类高,而且本绿的含铁量又是非常高。温度烧低了容易吐黑,而要把泥料里三氧化二铁烧成晶体铁,即四氧化三铁,又会释放出氧气而起泡。所以,本绿在以前只做装饰泥用,为什么不做壶?原因很简单,一是难制作,二是要烧高温,三是烧成后成品率非常低。

  区别紫泥类、段泥类的依据:湖床是由淤泥沉淀,一层层象纸一样叠加而起,每一次洪水都会沉淀一层,所以,原始湖床岩化后就成为千层岩或层页岩,当岩化结晶后,就是紫泥类矿,紫泥类矿料的特点就是层页结构,颗粒呈云片状。但地质活动是活跃的,常常会有地陷、地漏、外力挤压等原因而改变原始层状结构,成为混和物体,矿床通常为团聚矿,呈穴形,又叫穴形矿,又因矿穴象瓮,丁山人把瓮头叫团子,最早丁山人称团泥,丁山人说“团”和“段”是一个音,后因以讹传讹变成段泥。当岩化成紫砂时,矿料就合为一体,粉碎成颗粒时呈混圆或不规则形状,这就是段泥。还有一种泥,现在已经成为市场热门泥种,就是降坡泥,产在两山之间,青龙山背之上,黄龙山背之下,由于青龙山的崛起,接壤处的矿层被横向挤压,改变了矿层的原始结构,降坡泥粉碎后,颗粒呈瓜片状,其颗粒特征介于紫泥类和段泥类之间,所以,降坡泥虽然属于段泥,但也可以称为特殊的泥。

 

  矿土之所以能岩化成紫砂,是因为含有一定量的铁,每一层矿土,可能含铁量有所不同,但分布非常均匀,黄龙山矿土的含铁量从小于百分之五,到大于百分之三十的都有,含铁量越低,品质越低,是不是越高越好呢?也不是,最优质紫砂矿料的含铁呈是在18-27%,以前低于8%的含铁量矿料,只当劣质陶土基本不用,高于27%的黑星泥,是在新世纪技术成熟的条件下才被应用到紫砂壶的制作上,含铁量越高,瑕疵率越高。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