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学院详情

唐朝霞与她的唐人陶艺紫砂

时间:2007-06-03 来源:紫砂之家

心魂制壶、真情打磨

如果说,紫砂是一个江湖的话,那么唐朝霞就是在紫砂的江湖里凭实力拼打出来的一名制壶艺术家。熟悉宜兴紫砂圈的人都知道,在这个行业里,要出名很难。在信奉名家与大师,信奉职称的宜兴紫砂行内,以作品代表实力来赢得知名度的似乎不是一条捷径。因为宜兴的紫砂一开始便是名家引领下的紫砂,一代又一代的宜兴紫砂艺人们都以有朝一日渴望成为一名紫砂大师而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在对名家与大师的信仰里,使许多人对创作自己个性的作品失去了自信,供春是无法超越的,时大彬是无法超越的,还有陈鸣远、杨彭年、邵大亨,甚至顾景舟,一代又一代的宗师,像置了顶的天花板,名家的光环下还有多少底气可以收起那份心智去抗争终为庸庸众生的宿命?

唐朝霞能够从紫砂的象牙塔里走将出来,是她清楚地认识到紫砂不仅是她的职业更是她为之奋斗的理想,她知道作为一名紫砂艺人可以不断地重复去做一件产品,可作为一名陶艺家必须从传统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创作满意的作品来,让作品来说话。她恪守的信条是用心地去做壶,她的工作室是她创作作品的地方,需要掠去浮躁,以激情与想象力去创造每件作品,壶是紫砂人用来交流的艺术语言,拿什么来证明自己?就是壶艺!唐朝霞认为,尽管在紫砂圈内作品的说服力很苍白,但是她的唐人陶艺是用她的作品来争取收藏者和壶艺爱好者的。

她不是大师,可她连续四届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银奖、特别金奖,朝霞相映,壶里壶外尽风彩。已是中年的唐朝霞以她那师从紫砂世家的大家风范,以她那秀外慧中的女性的细腻,以她对壶艺的痴迷与执着,以她纤秀的手,素净的心创作出了一件又一件自成风格的作品来,使她自己也因此从一名紫砂匠人蜕变为一名有实力的中青年陶艺家。

认识唐朝霞是在一次次工艺美术展和茶文化展的展位上,每一次都可以看到她为参展而精心准备的作品,使人耳目一新。每一次参展,都有她的作品获得这样那样的奖项,她与她的先生韦强总会以第一时间打电话来告知获奖的喜讯,听得出那一份没有掩饰的激动与喜悦。也很多次到过她在宜兴紫砂一厂的工作室,看她现场制壶,听她讲述壶艺,素手心结、壶言壶语,紫砂是她人生理想的诺亚方舟,她以她的心魂铸壶,以真情打磨,以温良恭谦让的传统女性的品格给壶以淑女般没有矫情却显端方大气的底韵。有人说她的茶壶是无言的诗,凝固的画;也有人说,她的茶壶是慈母的心,游子的情。她的壶,乍一看便是心仪之物,可以触摸亦可遥对与暇思。许多业内的行家用“气韵丰茂、神形兼备”来评价她的作品。

 

壶里春秋,说不尽的苦与乐

在紫砂界,提到蜀山唐门,好评如潮,无人不晓,唐朝霞是唐门的第三代传人,其先祖唐祝和、伯公唐凤芝是民国时期的著名的制壶艺人。唐氏兄弟的鱼化龙壶、凤卷葵壶、捆竹壶、蜂菊茶具等在当时紫砂圈很有名气,很多作品被上海滩的一些名流雅士以重金购之收藏。爷爷唐祝和还是宜兴紫砂一厂的创始人之一,唐氏兄弟经常与顾景舟、朱可心等壶艺家切磋壶艺,平辈论交。唐凤芝设计制作的“鱼化龙”壶形象逼真、神气灵动、被南京博物馆收藏。其父唐永良,自幼沾泥制壶,擅长花器,他的“梅柱壶”、“竹节壶”名动一时,为藏家珍爱。

唐朝霞不止一次地提到她的唐门紫砂,尤其是她的爷爷唐祝和、伯公唐凤芝,要不是她爷爷在抗日战争胜利那年制了一把“胜利壶”,献错了人(那把壶如今仍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唐门的紫砂早就是名门望族了,她的爷爷和伯公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代紫砂大师。由于那一段历史,使唐家上下蒙受了不白之冤,被下放去支农,暂时离开了紫砂行业。

唐朝霞去找她的唐门紫砂的渊源,她始终以师出唐门为自豪,尽管唐门的祖辈们并没有带给她过多名门的光环,可是她记得长辈们对自己的教导,记得长辈们手把手教自己学做壶的情景,唐门紫砂决不让一把差壶流向市场的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追求创新的唐门紫砂精神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她。她用重金回购了一把她爷爷亲手制作的鱼化龙壶,她把它陈列在工作室陈列柜里,每天去看,每天去领悟,唐门紫砂讲究的是气韵,她又把她自己的作品放在爷爷那把壶的旁边,仿佛续起越过时间的一段对话;唐门的紫砂一定要让作品来说话,她仿佛听到爷爷在说,你要让你的壶像人一样立起来,紫砂壶能不能立起来,就看它的气韵,没有气韵的壶,就如同一堆烂泥。

每天的制壶,便是唐朝霞的工作,她知道要做好一把壶,除了泥料精心选择外,最重要的还是艺术家的创造力与相象力。罗盘的旋转,泥巴还是泥巴、切片、沾贴、打磨、有些机械,而且反反复复,如果没有艺术的激情,一切会显得枯燥而乏味,从半成品到成品到最后的烧制出炉,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她想表达的是这样的艺术语言,而最后烧制出来的结果又是另一回事,不满意,就把它砸碎了。她的先生韦强说,在里外两间的工作室里,他总是静静地呆在外间,尽量不去打扰在里间忘我工作着的妻子,有时看到唐朝霞将做了一半或正在做的壶摔了,他就悄悄地退出,她这样做总有她的道理,他不想打扰她。摔过了是对自己的否定,正是在这种反反复复的自我否定中,她会找到自我突破的灵感。

做壶的过程是苦的,做一把壶,她每天在工作台上要全神贯注地工作十多个小时候。为了找到满意的泥料,她亲身到山上去挑选、调制。比身体的劳累要苦上千百倍的是精神上的劳累。做紫砂壶是一份静活,任何心气的浮躁都会让作品走形,壶身做得满意了,一个壶把、一个壶嘴、一个壶盖的子都是细活,稍有不慎,便要推倒重来,唐朝霞对线条的把握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些壶把、壶嘴、壶盖,都是沾接起来的,但不能让人觉得是拼接起来的,要有栩栩如生的感觉,让壶动起来,又如生命,铸入以心魂。她是个完美主义,有时候,一个壶盖的的子,要连续做上几次,不满意,她干脆把它削掉,到夜深人静的晚上,再回到工作室,反复地看,反复地比较找感觉,直到满意为止。

化了几天甚至几十天做的一把壶,在烧制的过程烧坏了,这是经常的事,所以对紫砂的工艺师们来说,必须具有这样的心理素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出窑的那天,唐朝霞总是以一种复杂的心境等待着炉门打开的瞬间,然后一件件去挑选已烧制成型的作品,毫不犹豫地将那些有问题的壶都砸了,她说,一个有责任感的工艺师,绝不能让不完美的作品面世,这也是对买壶的人对收藏者负责。当看到自己满意的作品时,她会兴奋得几个晚上睡不着觉,再也没有比成功的喜悦更能慰藉人了,壶里春秋几载,多少苦乐?她知道。

深深懂得制壶之苦的唐朝霞,因此更珍惜制壶的收获,她把参加每年举行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评奖作为是一次自我突破的挑战,获奖了,获得了紫砂专家的纷纷认同,在荣誉面前,她有了成就感,可是她很快又把她的兴奋点转移到了新作品的构思之中。

 

紫砂具气韵,平淡见真奇

传统与创新,不仅仅是紫砂界,而且一直是艺术家领域的热门话题。紫砂壶首先是作为茶的器皿而诞生的,紫砂文化是茶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紫砂文化离不开茶文化,所以唐朝霞在很早的时候便加入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去吸取创作的灵感,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她硬是挤时间去报名攻读东南大学的MBA,这在宜兴上万制壶工艺师中还是首例。

她追求创新,但她明白紫砂的创新不能脱离茶文化轨道,如果紫砂不成为器皿,那么就变成了陶艺与雕塑。紫砂的传统,尤其是由名家引领下的宜兴紫砂,传统的壶形,制作方式,烧制技术都已很成熟了,这对每一个紫砂艺人都是受之不尽的巨大的财富。有许多典型的壶形,如曼生十八式,石瓢、倒把西施仿古等等,款式造型已经很完美了,你没有办法去创新,也没有必要去创新,唐朝霞这样认为,她相信一百个工艺师去做同一款石瓢,每一个人做出来的壶也许不完全一样,所谓形似而神不同,这便是工艺师的功底赋予了紫砂气韵。继承传统是创造革新的前提,而创造则是传统的延续和再生。紫砂对于一名陶艺家来说是用于表达情感与思想的艺术语言,要做到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与互动已不容易,而更难的是创立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朝霞的壶,获得了“气韵丰茂、神形兼备”的评价,这既得归功于她出身紫砂世家对紫砂文化的从眼睛到心灵的熏陶。她从孩时的十一、二岁起开始接触紫砂,十六岁从陶瓷职业学校毕业,进入她祖父唐祝和当厂长的紫砂工艺二厂做工,二十年紫砂生涯,从而把握了把玩和品鉴传统的能力,像她做的那把石瓢,既有传统石瓢三角线条组合的刚性,又有由巧手打磨而产生的质地的细腻,刚柔相合。这又归功于她司法自然,恰到好处地把时代气息和现代特征切入壶中,她首次参加中国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获得铜奖的《古韵壶》,灵感来自于以前人们到田间地头劳动常用的那种很大的提梁凉水壶,传统的凉水壶,壶身圆大,稍显笨拙,唐朝霞把壶身收缩了,在壶底和壶颈处都加了一圈线,上下对称,唐朝霞在壶烧制成后,又给它配了铜质把手,把玩后觉得很有味道,便去请教当时任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馆长的时顺华老师,获得好评。时顺华先生在很多年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对这件事记忆忧新,他说,叫《古韵壶》的名字还是他起的,古韵壶的出现,当时对他以及整个紫砂界都是一种震撼,很多年没有看到这样大气的壶了,它有着古典文化的味道,没有张式,完全用线条来表示,既保留了传统,紫砂的语言非常明显,又不张扬,很平和,有儒生味韵,平平常常的古韵壶,在平谈中见精神,韵是古韵,壶是新壶。因此先生极力推荐唐朝霞去参评。这一次的获奖,是唐朝霞紫砂人生的转折点,她似乎明白了自己朝什么方向去努力。

唐朝霞习惯了用线条的组合来构勒壶型, 以线条来装饰壶身,以线条来点化壶的神形。唐朝霞的每一把壶,都有筋骨,有自己的气韵,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什么,朴拙自然,无需矫饰,每一把都正好凝集了她本人的气韵,这个外表秀美的江南女子,正以软绵绵的吴语诉说着她的理想、抱负,透出振兴唐门的侠女胆识与坚强的自信。

心魂入壶,真情打磨,真正的陶艺家是用心灵之手去创作的。她创作“蜂菊壶”,曾很多次徘徊在桃花林里,菊花丛中,观察蜜蜂的神态,满脑子都是蜜蜂的影子,因此她能轻而易举地将蜜蜂生动的造型跃然于《蜂菊壶》的壶盖的的子上,静中寓动,令人叫绝。《秋韵》壶是她筋纹器的代表作,她用女性的细腻把玩了一回线条技法。她把壶身切分成26瓣,以线条为筋脉,壶盖与壶身等分可任意转动,但始终一致吻合。人们一般认为此壶寓意秋天的丰收,曾有壶迷一语道破其中的玄机,说此壶像一个唐朝仕女,丰满润泽,代表了制壶人对现在的生活工作状况非常满意,唐朝霞抱以会心的一笑。“秋韵”壶之流畅的线条,其实也是她真实心境的流露,平谈而显真,心静自如,无须藏拙。

2004年是农历猴年,唐朝霞和她的儿子都属猴,她决定创作一组以猴为题材的“母子情深”组壶,她觉得她欠儿子太多了,由于忙于创作,唐朝霞竟然没有时间去关心要参加中考了的儿子的学习,以至儿子竟然要求妈妈,你没时间管我,干脆打我一顿吧!你打我一顿,状态也许会出来,能考个高分……这话,让听者心酸。唐朝霞觉得自己欠丈夫欠儿子太多了,母子情深,不是一种表白,而是情感的真实流露,为了做好这把壶,唐朝霞和她儿子专门赴了一趟上海动物园,观察猴的神态,看着猴群母子猴嬉逐打闹,母慈子爱的动人情景,她拥过身边的儿子,心里有底了。很快,她便创作出了这一组以桃为壶、杯、托的主体,壶盖的“的子”是一对母子猴,母子情深,神气灵动,活泼可爱,这一套组壶在200410月杭州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获得特别金奖,被壶艺收藏家视为珍宝。

 

她的壶,可看、可读、可听、可品

随着唐朝霞的一次次获奖,唐朝霞的作品以及她的唐人陶艺不断受到壶艺爱好者和紫砂职业收藏者的关注和青睐。有一位上海的玩家在2005年专门找到唐朝霞说,在她的《秋韵》2002年面世时就看上了,他没有买,因为想看看制作者的人品和艺品,经过三年多的观察,他决定以重金购买那把《秋韵》壶回去收藏。

有不少的壶迷喜欢她的作品,其中有不少人这样评价唐朝霞,她是宜兴紫砂圈真正通过作品来显示实力的人,她有壶艺,也有人品,她的作品能使人产生共鸣。如今,她的壶迷已遍布大江南北。

曾经有一对住在大连的夫妇,买了唐朝霞的“秋韵”壶,他们把它视作宝贝,不允许任何人碰它,只有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偷偷地拿出来,美美地泡上一壶茶来喝,每一次用“秋韵”壶泡出来的茶,觉得是与众不同,夫妇俩控制不住内心的这份激动,也忘了是半夜三更,打电话给唐朝霞和她交流心得体会,朋友笑称,这是午夜凶铃。唐朝霞也笑了,壶友的喜欢这是对自己最大的安慰。

唐朝霞得过很多大奖,但她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她一直拒绝宣传自己,“要用壶来说话,话说得再好听也没有用”,她反复说着这句话。在她的唐人陶艺工作室里,我们一边听她诉说,一边用相机摄下了陈列在博古架上的一件件作品,茶中日月长,壶里乾坤大,就让她作品中的壶来自己说话吧!

让我们一起来读她的壶,品她的壶!

她的壶是可看、可读、可听、可品的。

 (此文以石壶笔名发表于<茶博览>杂志)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