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学院详情

清代紫砂器

时间:2007-06-29 来源:紫砂之家

清代的紫砂器,追求美观,故造型精致典雅,器形以堆塑等艺术形体为多,装饰讲究,不仅巧用泥色,还吸取了陶瓷器的加彩挂釉及其包锡镶金嵌玉等其他器物的装饰方式。器物一般都有款。具体器物有:

松鼠树桩壶1979年无锡市向阳路清代墓出土。通高11厘米。器取树桩为壶身,上有紫藤缠绕,松鼠跳跃其间,然后又以树枝为壶把和曲嘴,互抱松鼠为盖钮,十分自然逼真。树段壶,系清代流行的紫砂壶,常见的有松桩壶、竹段壶、梅段壶等。此壶所做的松鼠树桩形,正是典型的清代树段壶造型,可作此类型壶的断代参考器。

合桃壶 一件。1959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墓葬出土。通高9.5厘米。朱砂泥。器作合桃形,取合桃之筋棱为壶身和壶盖,而塑双桃为钮,朝天短注,圈足。除双桃绘色外,器腹还有用红、蓝、青、黄、黑等色绘的山水图,盖内和壶底均刻草书王伦,并有椭圆形钤印于底,惜字迹模糊不识。合桃壶,亦为清代流行的筋纹型壶,款式有多种,此是其中之一,或有彩,或无彩,不一。这是加彩合桃壶的断代参考器。

合桃壶

加彩圆壶1975年山西省襄汾县南贾公社东刘大队清墓出土。通高12.4厘米,口径6.5厘米。器作圆腹,压盖、圆钮、执把、曲嘴、圈足。器通体光亮,并加彩,其中,盖钮处绘粉彩花纹,壶腹绘粉彩山水图案,壶盖与壶底有黑书并刻篆书竟媚清香于壶底。据墓中的嘉庆五年(1800年)黑书题记,可以确定它为清嘉庆五年以前的器物。加彩挂釉紫砂,是清代曾经风靡一时的器物,主要是为了满足达官司贵人追求华丽富贵的心理要求而产生的。此墓传为清代太平府知府刘文虎墓,其出有彩绘紫砂壶很合乎情理,可作为加彩紫砂壶的断代参考器。

锡包壶。南京市栖霞区清咸丰元年(1851年)墓出土。通高8.4厘米,口径4.5厘米。器呈斛形,嵌盖、执把、直嘴、紫砂胎、外包锡皮,嵌玉把玉钮。锡皮上,一侧刻牡丹图,一侧刻隶书:微润欲沾,雨前吐尖。已丑小春月,石梅。深赭色紫砂胎底内钤方形篆书:杨彭年制印。锡包壶,系清代书画家朱坚创制的一种紫砂装饰方式,以锡皮包住紫砂壶而成。朱坚(约1772-1830年),浙江绍兴人,字石梅,号石眉,能画工鉴赏,喜紫砂壶,并常参与设计与制作,当时社会上时尚以紫砂壶和锡壶两种壶来饮茶,他遂合二为一,创风靡一时。据传,他好以杨彭年制壶作锡包壶,并常嵌玉把玉钮于壶上。此壶据墓年代,知它为清咸丰元年以前之物,而据壶上落款,已丑,则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是在朱坚的有生之年内,而壶内又钤有杨彭年印,并嵌有玉把玉钮,整个风格很符合朱坚锡包壶的风格,可以确定为朱坚制锡包壶,即是朱坚锡包壶的断代标准器。

鸣远壶1990年福建省漳浦县赤岭畲族乡南坑村清代蓝国威墓出土。通高5.2厘米,口径5.6厘米。器表栗红色泥,上布满了梨皮状小凸点。器作扁鼓腹,腹最大径8厘米,大于高,直口,压盖,圆钮,执把,曲嘴(已残),平底。器通体光亮无纹饰,底刻楷书:丙午仲夏鸣远仿古并钤一椭圆一方印,分别篆书。陈鸣远,宜兴人,是清代顺治、康熙、雍正期间著名的制壶名家,他名远,字鸣远,号鹤峰、石霞山人、壶隐等,他制壶,既师承明制又进行创新,造型以自然相素高雅为主,常有常人所意想不到之处,一技之能,被赞为世间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此壶,造型规整小巧,正是明代后期所流行小壶的遗风,就是毋需壶自铭:丙午仲夏鸣远仿古,也能看出是仿明壶,而壶作低扁,乃至扁大于高,又是前人所未想及的,很符合陈鸣远的制壶风格。据墓立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墓碑,知壶为清乾隆二十三年以前之物,而据其所有者,墓主蓝国威的生卒岁月,他是福建漳浦赤岭畲族乡张坑人,为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人,确是曾与陈鸣远同时代。另,壶款上刻丙午仲夏鸣远仿古丙午年,为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壶之制作年代,都在作者和所有者的有生之年,其作当不会假,正可作鸣远壶的断代标准器。

曼生壶 两件。一件为竹段壶,1977年上海市金山具松隐公社清代王玷山墓出土。通高8.8厘米,器取竹段为形,把、嘴、钮等也均以竹枝为之,壶身刻金文铭:单吴生作羊豆用享,署款楷书曼生,盖内钤篆书万泉印;另一件为扁壶,1986年淮安市下河镇清代王光熙墓出土,通高3.7厘米,口径4.4厘米,肝紫色泥,器作扁圆腹,坡颈平口,压盖,执把,直嘴,钉足,肩刻铭:台鼎之光,寿如张苍。曼生作乳鼎,把端钤彭年篆印,壶底钤香蘅篆印。陈曼生(1768-1822年)名鸿寿,字子恭。曼生是其号,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画家和紫砂壶设计家,常自己设计壶型,交与壶匠制作,一生设计紫砂壶无数,并开创了在壶上写诗刻画的紫砂艺术新潮流,对后世制壶影响很大,有曼生十八式等流传于世。这两把壶,一把有铭,一把则是所传曼生十八式中之一,都很符合陈曼生的制壶风格,而其中,竹段壶,据同墓出土的墓志,知墓主王玷山系清代湖北宜昌府历官侯补道,死于嘉庆五年(1800年),葬于嘉庆八年(1803年),与陈曼生是同时代人,壶当为此时所制,因壶之所有者为当时的宦者,其收不致有假,估计此壶乃由壶匠万泉制,陈曼生书铭的;至于扁壶,据墓纪年,已知它确为清代之物,而据壶铭,又知它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乳鼎,不仅款与壶型都与我们所见的传世乳鼎壶相吻合,且底又钤有彭年篆印,印款正是清代制壶名家杨彭年的作风,杨彭年,是陈曼生制壶的最主要合作者,陈曼生所设计的壶型,一般都是由他制作,据此可断定此壶为曼生壶。这样,两壶均可作为曼生壶的断代参考器。

竹段

调砂虚扁

百果 一件。1959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墓葬出土。通高3.2厘米。器取桃形为盂,而附以核桃、花生,莲子、枣子为支撑平衡,形色逼真。像生果品水盂,系清代流行的紫砂器之一,此盂是其代表作之一,可作为清代中期像生果品水盂的断代参考器。

加彩盖罐1968年南京市基建工地清墓出土。通高11.3厘米,口径5.4厘米。器作鼓腹,直口,压盖,有圆钮,为鼓腹盖罐。通体施绿地粉彩,加珐琅彩团花。鼓腹盖罐。明清均有流行,只不过清代的鼓腹盖罐偏小而细,器喜加彩,或盖上加圆钮,形似清代的将军罐而有别于明罐。而此罐正是最具清代特色的鼓腹盖罐,可作清代盖罐的断代参考器。

小口罐1979年无锡雪浪乡清墓出土。通高11厘米,口径3厘米。紫色泥,器作圆鼓腹,直口,系紫砂盖罐中的小口鼓腹罐。这种紫砂罐,明清两代都流行,除做小口鼓腹外,还一般都是插盖,抹肩,所不同的地方是,明代的抹肩,常作成柿蒂状,而清代则作一周圆肩,形如此罐的肩口,故我们选择了这件小口罐作为清代盖罐的断代参考器之一。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