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学院详情

宜兴概况

时间:2006-11-29 来源:紫砂之家

    一、历史沿革
    宜兴已有5000多年历史。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周元王四年(前472)属越。周显五三十六年(前333)属楚。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荆邑司会稽郡,次年改荆邑为阳羡县。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置义兴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义兴郡,改称义兴县,属常州。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改为宜兴县。清雍正四年(1726),分为宜兴、荆溪二县。民国元年荆溪撤消,并入宜兴县。1949年6月属常州专区。1953年1月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属镇江专区。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建立宜兴市。2003年,宜兴有21个镇、1个环保科技工业园,95个居委会,430个行政村;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1万 公顷,山林4万公顷,总人口1062363人。宜兴文臣武将代不绝书。现全市有高级知识分子1369人,宜兴籍两院院士18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级知识分子逾万,“教授之乡”美誉驰名中外。

    二、地理位置
    宜兴市位于北纬31°07’~31°37’,东经119°31’~120°03’。地处江苏省南端,苏、宁、杭三角中心。东濒太湖,东南邻浙江长兴,西南界安徽广德,西接溧阳,西北毗连金坛,北面与武进相傍,滆湖镶嵌其间。全市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年末耕地99.14万亩。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丘陵山区,北部为平原区;东部为太湖渎区,西部为低洼圩区。

    三、自然状况
    1、土地资源。 土壤种类多。1959年第一次土壤普查,113.73万亩耕地,划分为11类,30个土种。水田105.04万亩,其中平原圩区有乌泥土类、黄泥土类、沙泥土类、白土类;丘陵冲田有乌泥土类、黄土类、冲田白土、沙泥类。旱地8.7万亩,其中沿湖渎区有夜潮土类、山黄泥土类、山白土类、沙土类。还有山林地石砾土类。1979-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市土壤划分为7个土类、13个亚类、31个土属。境内地形复杂,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平原占内陆面积一半以上,低山丘陵占三分之一。另有滩涂等。
    2、水资源。境内河流密布、纵横交叉,灌溉、运输方便。有河道215条,总长1058公里,总面积19.49万亩。其中主干河14条,5公里以上的68条。荡20多个,水域面积73.43亩。有水库20座,总库容1.26亿立方米。天然水质较好,矿化度为100-200毫克/升,属很低矿化度水;总矿化度小于1.5毫克当量/升,属很软水;酸碱度值为6.5-7,属中性水。
    3、气候资源。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热量条件好,年平均气温15.7oC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28.3oC。年平均无霜期2401多天,生长期可达250天左右,积温5418oC,日照较足,7-8月日照时数最多。农作物一年可2-3熟。降水丰沛,全年有雨,年平均雨日136.6天,年平均降水量1177毫米,春夏雨水集中。地面水、地下水丰富。
    4、生物资源。蕴藏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拥有维管束植物144科、491属、844种。主要用材林有竹、松、杉,其中毛竹面积17万亩,是江苏省主要毛竹产区。优良用材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檫木、樟树、紫楠、红楠、麻栎、榆树、榉树等。在龙池自然保护区内,还发现金钱松、天目玉兰等珍贵树种。动物资源有野鸡、黄雀、黄鹂、画眉等鸟类上百种,银鱼、鳜鱼、黄鳝、青鱼、草鱼、鲢鱼等鱼类几十种,还有猎狗、狼、野猪、狐、刺猬、松鼠、穿山甲、野兔等野生珍稀哺乳动物。
    5、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粘土矿、矿种有甲泥、紫砂泥、白泥、嫩泥、绿泥、黑泥小红泥、小黄泥等。已探明工业储量6000万吨,预测远景储量10亿吨。瓷石瓷土矿储量200万吨。石灰石是烧制水泥和石灰的优质原料,估计储量为17亿吨。大理石颜色有红奶油、咖啡和黑色,估计储量5000万立方米。建筑石储量百亿吨。还有玻璃用石英砂及白云石、型砂、重晶石等。可燃有机矿有煤矿、泥炭,探明煤矿储量4600万吨。金属矿产仅发现零星铁矿、黄铁矿、铅锌矿。近几年发现利用多处矿泉水。

    四、综合经济状况

    综合经济实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地方财力再上新的台阶。经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6.2亿元,比上年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5%;第三产业增加值127.0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全市人均生产总值34313元,比上年增长18.8%,按现行人民币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4236美元。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3.06亿元,同口径增长15.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7.71亿元,同口径增长25.1%。财政总支出26.29亿元,增长21.1%,一般预算支出17.53亿元,增长30.2%。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1.86%。

    五、工业和建筑
    工 业  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各项指标增幅再创新高。一是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增长幅度既稳又快。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03.78亿元,同口径增长30.0%,其中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较快,实现产值421.16亿元和151.95亿元,增速分别为 39.1%和36.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87家,比上年增加115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699.99亿元,比上年增长37.3%。二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部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50.13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 29.8%,实现利税总额69.87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7.9%,利润总额40.2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35.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81.31亿元,比上年增长 32.0%,实现利税总额49.81亿元,比上年增长45.9%,利润总额30.33亿元,比上年增长 55.7%。三是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提高。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08亿元,可比价增长19.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绝大部分保持较快增长。在列入统计的91个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累计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的有67个,占 73.6%。
    建筑业和房地产业  建筑业和房地产业 建筑业发展较快,工程质量稳步提升,优质工程数量保持稳定。全年获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4只,上海“白玉兰杯”奖1只,省优“扬子杯”奖7只,地市级“太湖杯”奖13只、常州市“金龙杯”奖 6只等。
    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4.27亿元,比上年增长 23.6%。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20.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6%,其中住宅施工面积 184.3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4%。房屋销售面积90.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 24.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8.4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8.8%。房屋实际销售额19.99亿元,比上年增长48.0%,其中住宅销售额 16.98亿元,比上年增长77.3%。

    六、农业
    农林牧渔业 按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和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市积极启动实施了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加快了新兴产业培植步伐。重视提高农产品安全度,新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20.8万亩,新增无公害、绿色食品11只;加强动物防疫工作,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取得实效。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3.98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多种经营产值27.14亿元,比上年增长7.6%,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9.9%。全年粮食总产量32.96万吨,油料总产量2.52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 0.3%和7.0%。
    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继续加快。全市已形成年销售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 65家,比上年净增5家。其中年销售0.1-0.5亿元的龙头企业33家,0.5-1亿元的龙头企业9家,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4家,分别比上年增加4户、1户和1户;规模种植和养殖户继续扩大。全市农业规模种植户2443户,比上年增加137户,专业种植户5562户,比上年增加1597户;规模养殖户4062户,比上年增加56户,专业养殖户5946户,比上年增加954户。
    农业可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1.4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8%。大中型拖拉机5835台,联合收割机815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对东社渎港、老烧香港、厔溪河等主要河道进行了重点清淤疏浚,全市清淤河道144条,长度172公里,清淤土方272万方。

    七、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71.77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3.1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0.33亿元、133.57亿元和 37.87亿元,一产比上年下降0.9%,二产和三产分别比上年增长32.7%和21.8%;民营经济投资112.67亿元,增长32.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5.6%,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完成投资72.28亿元,比上年增长 54.9%。
    重点项目建设强劲推进。2005年市定工业重点项目262只,完成投入81.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4只和13.47亿元,其中221只项目已竣工或基本竣工。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继续加强,芜申运河绕城段竣工通航,锡溧漕河整治加快推进。完成了104国道丁蜀改线段、戈潘公路戈庄至杨巷段建设。新建农村公路210公里,改造危桥135座。

    八、贸易和市场
    市场集聚效应增强,带动贸易发展加快;商业布局合理,促进消费品市场繁荣;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推动节日消费和餐饮消费火爆。全年实现流通销售总额 25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实现流通销售利润6.33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53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2.8%。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批发业完成2.62亿元,比上年增长 28.4%,零售业完成10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住宿业完成0.44亿元,比上年下降9.7%,餐饮业完成1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他行业完成1.25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个体零售额完成87.03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 11.0%,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70.5%。
    以“住、行”为代表的高值消费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商品房销售额19.99亿元,比上年增长48.0%。全年自备车上牌数达到5690辆。
    全市有93家贸易市场,市场成交额 95.8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亿元以上贸易市场12家,成交额69.21亿元,比上年增长23.5%。

    九、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进出口稳步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1037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进口24001万美元,出口79711万美元,分别增长44.5%和28.2%。全年新批三资企业114家。协议注册外资75586万美元,增长50.0%,到位注册外资(商务部口径)22651万美元,同口径增长37.1%。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1300万美元,完成对外劳务营业额1300万美元,增长13.0%。
    旅游业   旅游业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01.82万人次,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国内游客299.04万人,同口径比上年增长 18.4%,海外游客2.78万人,同口径比上年增长30.5%。实现全社会旅游总收入3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年末全市有各类旅行社20家,比上年增加4家;涉外饭店、宾馆12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9家,二星级2家。

    十、交通、邮电
    交通和邮电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883公里,增长3.7%,航道里程589公里,增长2.1%。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 3320万吨,完成货物周转量18.08亿吨公里。完成客运量284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 74196万人公里。货物操作量406万吨,港口吞吐量145万吨。
    邮电通信业发展减缓。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8.81亿元,比上年增长 5.9%。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44.59万门。全市固定电话机用户数达36.82万户,同比增长4.3%,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数10.44万户,乡村固定电话用户数26.38万户,同比分别增长16.4%和0.2%。公用电话16941户,同比下降15.5%。小灵通(含大灵通)电话用户总数26.05万户,比上年增长 61.2%。年末移动电话新增用户35.08万部,累计达到61.5万部,比上年末增长22.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联接全市各地的数字数据网和公共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网,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当年新增1.25万户,累计用户已达4.11万户。

    十一、金融、保险
    金融、保险 金融机构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66.89亿元,比年初增加59.95亿元,增长19.9%,其中储蓄存款230.13亿元,企业存款94.72亿元,分别增长18.2%和16.2%;各项贷款余额 233.83亿元,比年初增加41.15亿元,增长 18.3%,其中短期贷款159.66亿元,中长期贷款49.56亿元,分别增长14.7%和23.2%。住房、汽车等个人消费贷款21.39亿元,增长11.5%。全市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 10385万美元,外汇各项贷款余额1890万美元。
    保险业务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减缓,赔付支出上升幅度较快。全年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8.56亿元,增长0.7%。其中财产险收入 1.64亿元,增长4.5%,人寿险收入6.91亿元,比上年下降0.1%。赔付支出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财产险1.11亿元,增长14.4%,人寿险1.61亿元,增长 11.5%。

    十二、环境保护
    城镇建设  城市化步伐加速推进。围绕“宜人、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发展要求,加快了新兴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多条城市主干道路改造到位,城东新城路网工程扎实推进。市体育中心体育馆和游泳馆主体工程如期完工。城区“三河”环境改造完成年度计划。“紫砂之源”广场一期建设和龙溪公园改造顺利完成。龙背山森林公园、团氿风景区继续完善提高。小城镇建设得到加强,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建成1个国家卫生镇、6个省级以上环境优美镇、5个省级生态村和一批省、无锡市卫生镇(村)。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2005年我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切实加强。水污染和烟尘治理力度持续加大,全市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区活动为载体,以大气污染治理和太湖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大力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全年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2291个,其中“三同时”项目250个,否决污染项目71个,完成“三同时”项目验收208个。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通过强化项目审批,促进了工业布局的合理调整,有效控制了新污染源的增长。全市已建成47平方公里的烟尘控制区和环境噪声达标区。

    十三、文化、卫生、体育
    文  化  文化事业发展健康繁荣。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演出场次210场,观众42万多人次。2005年,通过挖掘艺术资源,搜集生活素材,捕捉创作信息,激发创作灵感,共创作戏剧、小品、电影电视剧本、舞蹈、曲艺、音乐等大小作品70余件。小锡剧《举贤良》、道情音乐剧《冤家成亲》,在第三届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中双双获金奖,《举贤良》荣获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小戏《三拆桥》、话剧小品《坑》分获省第三届小戏小品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小品《木梳三卖》获省第四届少儿艺术节银奖。电影放映单位37个,影剧院座位数为1.92万座,全年电影观众人数达70万人次。市级图书馆1个,藏书25.98万册。广播电视网络健全、覆盖率广。22个镇园全面建成有线网,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全市有线电视用户27万户。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29421卷,《宜兴日报》为周六刊彩色胶印报纸,每期发行量 3万份。
    卫  生  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31个;拥有病床床位3228张;卫生技术人员3939人,其中执业医师1430人,执业助理医师194人,注册护师(士)1032入。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总数318个,卫生技术人员450人。
    体  育  体育事业取得较好成绩。全面构建宜兴特色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群众体育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全年举办运动会64次,参加运动会人数7250人次。在省以上赛事中共有26人次获奖牌,其中金牌9枚,银牌8枚,铜牌9枚。 2005年圆满成功地承办了十运会女子足球预选赛和决赛以及全国田径大奖赛暨亚洲田径公开赛,提升了办大赛的整体水平

    十四、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队伍发展稳定。年末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6505人,比上年增长3.8%。其中高级职称2698人,中级职称17781人,初级职称 46026人,分别增长15.4%、3.3%和3.40/o。全年科技投入3840万元。其中科技三项费用3346万元。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全年实施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63项,其中国家级42项,省(部)级119项,无锡市级18项,宜兴市级 84项。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 1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科技项目的数量居全国县级市前列。年内有35项次科研成果获无锡和宜兴科技进步奖;全年申请专利433件,累计2414件,授权专利220件,累计1481件。
    教 育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有普通高中14所,招生7695人,在校学生23583人;普通初中39所,招生14429人,在校学生46224人;小学99所,招生8894人,在校学生67350人;中等专业学校2所,招生 2950人,在校学生9692人;农职业中学5所,招生2370人,在校学生5221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招生32人,在校学生255人;幼儿园58所,在园幼儿20799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小学升学率99.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6.22%。全市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19.3万人次。高考录取的各类学生7079人,录取率87.7%。
    全年用于教育的预算内教育事业费3.38亿元,比上年增长7.8%,用于新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的总投入19843万元,新增教育用房面积8.5万平方米。

    十五、人口、人民生活及社会保障
    人  口   年末全市总人口105.7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7.67万人,乡村人口48.06万人。总户数37.82万户,平均每户家庭人口2.8人。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出生人口7230人,出生率 6.83‰;死亡人口7129人,死亡率6.74‰;人口自然增长率0.09‰。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城镇职工工资总额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城镇职工平均工资18695元,比上年增长17.2%。根据城市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32元,比上年增长15.6%;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10元,比上年增长13.2%。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1754元,比上年增长18.5%。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城镇、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93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6.3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4.5平方米。
    就业和再就业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5427个,实现就业人数22781人,其中帮助3207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以及帮助658名大龄困难群体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3.16%。
    社会保障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覆盖面。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25.16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3.4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6.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4.3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4.39万人。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所有失业人员失业金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累计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数、享受领取农保金人数、享受农民基本养老保险金人数、享受征地农民生活保障金人数分别为3717人、3987人、165927人和11554人。
    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敬老院现有五保供养床位1390张,集中供养人数1390人;建立城镇社区服务中心5个;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815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 3430万元,筹集福利资金343万元;全年慈善机构接收捐赠款590万元,其中慈善一日捐 501万元,定向募捐89万元。慈善会“四助”救助困难群众2700多人次,救助款近200万元。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