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学院详情

访当代十家文化紫砂人杨维高

时间:2010-07-21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工艺美术师,当代杰出陶艺家。1965年生,毕业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设计)。师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程辉,并得多位大师指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与夫人中国工艺美术师毛菊红创建“鉴古堂”陶艺工作室,共同致力于紫砂艺事。2007年被宜兴紫砂艺术培训中心聘为全手工制壶培训指导老师,2008年荣获“全国百名道德模范”称号。作品《明月提梁》《龙行九霄》《薄胎祥云》分获第五、八、九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紫砂收藏鉴赏专委会理事,中国陶都陶瓷城同业商会理事。

  杨先生是笔者所拜访过的工艺师中最健谈的一位,在他对紫砂艺术快言快语的解说中,笔者终于明白在本届“十家文化紫砂人评选”活动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壶迷、藏家和读者会竭力投票推荐杨维高先生。原来,壶迷藏家朋友们在杨先生那里,是学到很多东西回去的。这次笔者特意带着壶迷藏家朋友们的敬意前来祝贺杨先生荣膺“2009首届十家文化紫砂人”荣誉,杨先生异常冷静,用了近3小时的时间告诉笔者一个道理——真正的紫砂人,从采泥开始到烧成结束,至始至终,都是一个人来完成的全过程。采访中,笔者记下几段与杨先生的对话,笔者认为杨先生说的话最具说服力。

  晓:从壶迷那里得知您是研究砂料的行家,今天得到壶迷的一致认同,对此您有何感想?

  杨:面对众多壶迷朋友对自己的肯定,我感到自己的责任更重了,我给自己圈定的很多课题都没来得及研究,而今天展现在朋友面前的这点成果,其实早在清代工艺大师时大彬那时就已开始研究了,要说我的作品砂粒大,坯胎薄,其实在清代就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我今天要完成的,不仅要严格遵循传统工艺和紫砂自然的特质,还要通过当今先进的技术去对紫砂制壶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我今天选择对砂料的研究,这只是一个方向而已。

 

  晓:您是如何选择砂料这个方向去研究的?

  杨:在学校工美专业的时候,我对紫砂砂料研究就特别感兴趣。紫砂作为一种天然矿物元素,有着地域、时间、温度等天然化合的恒定特性,而且古人很遵从自然,从采泥、风化、磨泥、泡泥、拌泥、炼泥、塑型、烧成等过程一般都在几年以上,他们的每一个步骤都在遵循原料的自然化合过程,从不破坏紫砂原有的化学元素。至于砂料性能就更深奥了,比如对砂料化学成分、水分、烧成温度和砂料薄胎塑型的研究等等。真正一把纯砂料全手工紫砂壶,能成功很不容易,紫砂人要遵循传统的每一个步骤就更不容易了,比如烧成时,对温度的把握,除了要对泥料水分和收缩性能等的把握外,不同砂料,需要什么样的颜色效果等,都需要通过控温等多方面因素来达到。

  晓:能从温度这个点上给读者介绍点砂料的性能吗?

  杨:温度可以改变砂料的化学元素,就以温度与透气之间的关系来说吧,一般情况就是温度高的壶,砂料的化学元素比较稳定,透气性不如温度低的,养壶一时半会儿见不到效果,但时间长后,魅力就会体现出来,相反,温度低的壶透气好,也好养,但颜色不会有温度高的那么润雅。其实温度高低的温差也不过百来度,高温1260℃就可以了,再高,就会破坏紫砂的透气性。

晓:您是怎样理解砂料的?

杨:在遵循砂料原有元素的基础上,砂料的颜色、颗粒大小等可以依个性进行调配。只有纯正的紫砂泥,无论是颗粒还是颗粒之间,才能达到透气而不漏气的最佳效果。讲到颗粒,一般颗粒大,透气效果就好,但塑型很难,塑薄胎更难,我正在做这样的挑战,不算很成功,但就历史来说,有了一定的突破,也可能是因为我在古人的肩上再上了一步,所以被很多壶迷和藏家朋友发现了。其实研究任何一个方向,都不能离开对其它方向的综合理解,我研究砂料,砂料离不开制壶的任何一个细节,我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单独去对砂料进行研究,这是基础,你去研究窑变、研究老壶等,都离不开这个基础。而我所理解的砂料,就是在此基础上,对紫砂的化学元素和制壶的艺术元素加以科学的创新研究。这可以说是紫砂的一门综合学科,条件成熟了,我可以将这些研究素材编辑成一系列的教科书,让壶迷们全都能真正理解代表当代紫砂实力的作品是这样形成的。

 

造访还未结束,笔者就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满满的五六千字,而在此刊登出来的,不到五分之一,但笔者要告诉读者朋友的,杨维高先生经过二十多年的勤奋研究和创作实践,具备了扎实的陶艺技术功底和较高的紫砂艺术素养,形成了以传统紫砂文化与时代创新有机结合的纯手工制壶技艺。这是他高过常人的地方,而他所研究成功的砂料传奇,已经颠覆历史,成了壶迷和藏家朋友们追逐的亮点!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