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学院详情

宜兴紫砂简介

时间:2006-11-29 来源:紫砂之家

 江苏省宜兴市是我国极为重要的陶瓷产区,素有“陶都”之称而名扬中外,享誉世界艺林的宜兴紫砂工艺陶,更以其独特的原料材质,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和百态千姿的造型艺术,在工艺美术苑林中独树一帜,它不仅是宜兴的光荣和骄傲,而且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优秀传统工艺和民族文化结晶。

宜兴紫砂陶是集陶瓷工艺和器皿造型、雕塑、绘画、书法、文学、金石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自宋代延至明正德(约十世纪至十六世纪),为紫砂陶初创时期,1976年,宜兴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紫砂陶残器。经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鉴定,这座紫砂古窑址的年代为北宋。1966年南京出土的吴经墓(明嘉靖12年墓葬)紫砂提梁壶一件,其紫砂造型,制作技法与羊角山宋窑残器的拼复件对比,完全一脉相承。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等的诗作中,也都有关于紫砂茶具的诗句,明正德年间,见诸文献的记载的杰出陶工有金沙寺僧和供春

二.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是宜兴紫砂的成熟时期,先有董翰,赵梁,元畅,时鹏“四大家”,继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家”。其中以时大彬最负盛名。其制壶技法一改早期的制法,完全改用槌片、围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成型法,是紫砂技艺上的一个飞跃。

三.明末至清代,为紫砂工艺的繁荣时期。明末至清雍乾年(十七世纪晚期至十八世纪初期),紫砂工艺向装饰纹样,花样图案造型发展。明末项圣思所作“桃杯”(现存南京博物院),制作技巧精细,形象完善,结构纤密,可谓砂器瑰宝。这一阶段最突出的代表为康熙晚期的陈鸣远,作品以技巧和创意见称。

十九世纪早期紫砂风格有很大转变,关键人物是仕子学者陈鸿寿(号曼生),他对紫砂陶艺的贡献,是第一次把篆刻作为一种装饰手段施于壶上。

清道光,咸丰年间,杰出的紫砂名手邵大亨,作品选泥精练,造型深邃,技艺高超,开一代纤巧糜繁之风,赢得盛誉。

四.近代和现代,宜兴紫砂到达鼎盛时期,从泥料质地到工艺流程,从紫砂科研到流派创新都有新的发展,名手有黄玉麟、裴石民、朱可心、顾景舟、蒋蓉汪寅仙等。其中顾景舟的作品线条流畅温顺,气势浑厚磅礴,勘称“壶艺泰斗”。

历代紫砂名人,利用宜兴得天独厚的紫砂陶土,用灵巧的双手和聪明才智,赋之予艺术和灵感,创作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和艺术生命的紫砂陶艺珍品。近年来,著名书画艺术家刘海粟、李可染、唐云、程十发、韩美林等也都为紫砂作品自撰铭文,题诗作画,并自创新款,使紫砂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层次有了新的升华。

宜兴紫砂陶品类众多,有壶,杯,碟,瓶。盆。文具雅玩。人物雕塑等等。其中的茶具为代表之作。宜兴紫砂壶,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点:因表里不施釉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所烹之茗,醇芳隽永,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越宿不易馊;泡茶沏以开水时,冬不易冷,夏不炙手;赏用日久,越安放细润,光洁古雅,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赞誉。

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兼具,文化内涵与艺术表达形式的提高,使宜兴紫砂越出国境,饮誉世界。早在一九二六年和一九三O年,宜兴紫砂就分别在美国费城和比利时世界博览会获得金、银质奖,而今,宜兴紫砂世界更是人才济济,名家迭出,成绩卓著。他们创作的紫砂精品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展评中获奖:在国内,先后获得国家质量银质、金质奖,全国陶瓷艺术展评四个一等奖,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等荣誉;在国际上,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一九九O年和一九九一年连续两届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并有许多精品入选中南海紫光阁和国内外博物院、馆珍藏,供国际友人,艺术名家鉴赏。近十多年,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了宜兴紫砂的国际影响,海外渴望了解与认识紫砂,并悉心进行学术研究,艺术探求;欣赏收藏亦成风成潮,尤是港、台地区的博物馆,文物馆也踊跃参与竞购,得后视为珍品收藏,一九八九年七月二十八日,台湾还专门出了一套紫砂邮票,共四枚,分别为清陈子跬南瓜壶,清陈鸣远束紫三友壶,清何心舟仿曼生十八式黄泥壶和清惠孟臣梨皮朱泥壶;一九九一年一月十八日,台湾发行故宫名壶邮票一套五枚,其中清加彩方把壶亦为紫砂珍品。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和重视紫砂陶工艺的发展,中央领导人彭真、李瑞环、乔石、朱容基、周培源等都曾亲临宜兴视察,对紫砂陶艺的传统继承,对外宣传和技艺发扬给予殷切指导。在各级领导的热忱关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广大艺人的辛勤奉献下,宜兴紫砂艺术这朵民族之花、工艺奇葩,必将越开越艳,大放异彩。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