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紫砂泥料 >> 学院详情

各种泥料详解

时间:2010-08-06 来源:紫砂之家

  净水泥,清清晰楚,在矿粉中只加水而制成的紫砂泥料。按字面意思理解,净水泥是指泥料的一种加工方法,即单一矿源(加水)制作的泥料。与净水泥相对应的,是拼泥,即用几种矿料拼制而成的泥料,当然,除了矿粉外,也要加水。
  但是习惯上,净水泥特指一种较嫩的紫砂泥,烧结后呈色深的砖红色(比砖红色深一些,有点像较浅的腐乳汁的颜色),特点是坯体云母显著,颗粒大小(包括云母片的大小)随加工目数而定。
  记住,云母亮度显著,是净水泥最大的特征。
  根据经验,但凡传统方法炼制的紫泥,在烧结(温度)范围内(氧化气氛),都会呈现净水泥的特征(除非经由酸洗去掉云母),温度继承进步,颜色由较深的砖红逐渐变为紫、黑紫。但是有些紫泥没等到呈现黑紫的时候,就开始出气泡或针眼了。这是由于泥料中有机物含量较多,高温下有机物发成化学反应,融化,并且天生氧气、一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受热继承膨胀,鼓起溶液,产气愤泡现象,膨胀到一定程度,气泡破裂,溶液收缩,破裂处最后形成针眼状大小的洞,烧成后,此处坯体呈现针眼状。
老的紫泥,有机物含量较少,云母也较少(云母,即硅酸盐的聚合物),所以熔点高,烧结温度也高,烧结温域广。
  形象地说,一群紫泥在横向温度标记的跑道上赛跑,嫩紫泥跑到500米就累瘫了,老紫泥还能往前跑,最后一个累瘫的,是底槽青。
  红泥和朱泥
  紫砂的名称,多因循传统。跟着矿源种类不断丰硕,传统划分方法的局限性就日益显现——概念混乱,及由此带来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通说以为,红泥,是按烧成品颜色分类的紫砂。这个定义至今没有发现纰漏。但假如倒推,就会发现题目良多,同称红泥,此红泥与彼红泥从矿料、泥性、到烧成效果,都差异很大,不得不细分。
  首先,红泥分为大红泥和小红泥两大类。大红泥,矿料就是红的,石英含量高,属于砂质岩。成品除颜色外,与紫泥相同。小红泥,矿料土黄(有些是青黄,有些是嫩黄),属于黏土类,尽管矿料也呈块状,但属于泥质岩。泥料很黏,收缩(干燥收缩和烧制收缩)比例大,制作工艺要求较高,烧成率低,轻易开裂。
  看见矿料,大红泥与小红泥很轻易区分,但对于无缘见到矿料的泛博消费者来说,只能从成品上来鉴别。大红泥,砂性重,颗粒脉络清楚,透气性好,有泡养效果;小红泥,黏土性,烧结后磁化,没天然颗粒感,不透气,泡养效果微小。为降低工艺难度、增加透气性,一般会经由物理方法进行处理:掺砂。生砂,即泥料干燥后再磨成一定目数的粉;熟砂,即初步烧结后再磨成粉。有经验的玩壶人一看就能分辨出来(掺熟砂,颗粒圆滑;掺熟砂,颗粒凸显)。但不管是用通粉仍是掺砂,小红泥作品细看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皱纹。但是有一种小红泥,砂性比其他小红泥较重(但也不如紫砂),这就是黄龙山小红泥,一般分布在黄石和紫砂矿层之间。
  常见的小红泥有黄龙山小红泥、红卫路小煤窑小红泥、赵庄山小红泥(存世量很少了)、川埠小红泥(实在红卫路、赵庄山,也应该属于川埠)、浙江梅山小红泥、安徽广德小红泥。在小红泥中,又有一种很嫩很纯的,鹅黄色,为小红泥的精品,矿源很少。为示区别,称为朱泥。
  大红泥,常见的是红皮龙、降坡红泥,但是相对来说矿料存世也很少(实在前几年出矿良多,但是被滥用,现在觉得好了矿源却没了),现在价格都比较高。大红泥中最为稀少的是大红袍,假如别的大红泥是肉汤,大红袍则是肉汤浓缩而成的味精,矿源极为稀少,更由于俞国良的一把四方传炉而身价不菲,不管是原矿仍是泥料,市场上根本见不到。
  从成品区分大红泥仍是小红泥,不仅要看颜色,更要看颗粒。由于制泥方法也良多,颜色可以通过冲浆调整,但是颗粒,却有如秃头上的虱子,无法掩盖。通粉,颗粒天然分布,会很平均;掺砂,颗粒分布不平均;冲浆,颗粒呈平原上的细小丘陵状。
只看颜色,肯定会上当。一般朱泥(实在良多是小红泥)制作难度大,烧成率低,做的人少,所以价格相对来说要高一些。所以朱泥,往往是高价格的卖点。
  小红泥矿源良多,其中的精品(真正的朱泥)则较少,但也能见到。只有技艺较高的工手才会冒着风险用这样稀少的泥料。
  本山绿泥本山段泥与段泥
  绿泥,是因矿料生产时的颜色而命名的一类紫砂泥。本山,即黄龙山。跟着紫砂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紫砂矿料越发显得稀少,于是一些非产自黄龙山的紫砂矿料(主要生产于也属丁山的川埠、湖父等地)作为替换泥料开始得到大量使用,一些拥有黄龙山泥料者为自示清高,就把黄龙山生产的紫砂泥称为原本紫砂,黄龙山也就被称作“本山”,而那些生产替换泥料的矿区则被称作外山。本山绿泥,特指生产于黄龙山的、矿料开采出来呈现绿色的单一紫砂矿源。宜兴丁山的地质结构属于沉积岩,各类(种)紫砂也是呈层状分布的,每层之间并非决然毅然分明,过度的部门往往是紫泥、红泥、本山绿泥混生,很难区分,于是将其命名为“团泥”。丁山方言“团”、“段”不分,所以混生的团泥更多地被写作“段泥”。科学地说,所有的混生紫砂矿都可称为“段泥”,而黄龙山的段泥却多以本山绿泥和红泥、紫泥混合为多,所以“本山段泥”就商定俗成特指本山绿泥和红泥、紫泥的混生矿源。可以看出,本山绿泥本山段泥与段泥,实属不同的紫砂泥类。
  更为复杂的是,同为本山绿泥本山段泥和段泥,又因埋藏的深浅不同,成分也有所不同,导致矿料外观、泥料特性和烧成效果都有所不同。
  本山绿泥的地质分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石英岩版(即黄石岩层,业内俗称为“龙骨”)的下部贴层,一种是储藏于红泥(朱砂)、紫泥(紫砂)之中的夹层,也被称为“泥中泥”。作为龙骨下贴层的本山绿泥成分偏石性,也即石英含量较多,粘土成分较少,所以烧结温度较高,较轻易开裂,不易烧成,但透气机能非常优胜;作为泥中泥的本山绿泥粘土含量较多,烧结温度相对较低、烧制成功率相对较高。
  但不管是贴层本山绿泥仍是夹层本山绿泥,矿料中铁的含量都很少(这也是本山绿泥与红泥、紫泥的最大区别),而且还以铁离子状态存在,所以矿料呈绿色。绿,又有浅、淡、暗、青、灰、墨之分。本山绿泥的钛含量较高,所以烧结后呈乳黄色。因此,在白泥(也是一种陶土)中添加化工合成钛的氧化物(钛白粉)就成为当下制作假冒本山绿泥最常见的方法。也有人说本山绿泥烧结后的黄色是氧化铁晶体的呈色,这一说法笔者尚需进一步考证。
  本山绿泥存量非常稀少,且又多与红泥、紫泥混生,因此最为常见的是本山段泥。固然大多本山段泥出矿时矿料呈现为具有各种差异的绿色,但是烧结后呈色却与本山绿泥不同,因此,根据烧成品的颜色就可以将本山绿泥本山段泥区分出来。本山绿泥不管烧制温度多高(当然需要在烧结温度范围内),烧结后也呈黄色,与天津鸭梨的底色(去掉上面的棕色雀斑)极为接近,不会呈现青色、褐棕色、褐红色、褐棕红色,否则,就是本山段泥了。
  另外,还有红泥和紫泥混生的段泥,最常见的就是降坡泥,烧成后呈绛(酱)棕色。
  实在从矿料上,也可将本山绿泥本山段泥区分开来。本山段泥矿料一般是以本山绿泥为底料,中有少量或红或紫或黑的条纹、雀斑、散雾。说实话,目前紫砂从业职员中有爱好、有能力对紫砂材质进行科学研究还真未几,不管是卖矿的仍是卖泥的、卖壶的,只要矿料是绿的,就都愿意将其称为本山绿泥,以期卖个高价。套用赵本山的经典语言,尽管到了可以懂的时候,竟然仍是真不懂。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