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学院详情

历史名家和传承:明清紫砂大家

时间:2011-06-27 来源:紫砂之家

  时大彬

  时大彬,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明万历年间人,壶艺名家时朋之子。他是继供春之后知名度最大和影响力最久的制壶高手。他对紫砂的泥色、形制、技法和铭刻,都有较高的造诣,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围身桶和镶接的凭空成型的技术体系,可以说是一比较全面的紫砂技艺大家,因此人们一直把他同供春相提并论。如有些诗中称誉说:“宜兴妙手数供春,后辈还推时大彬”,“陶家虽欲共春,能事终推时大彬”以及“宫中艳说大彬壶”等等。据说,时大彬的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壶,以朴雅坚致见长。他的作品达到了“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的地步,被称为“时壶”。他曾创制有菱花八角、梅花六角、提梁、汉觯、僧帽、扁壶和柿形等数十种壶的款式。更可贵的是能适应当时饮茶的需要改大壶为小壶,并首开与文人交往,合作制壶的先风。时大彬精通书法,自己在砂壶上题刻款识。还广收弟子推广和发扬光大制壶技艺,其中最有影响的有李仲芳和徐友泉。时大彬存世的传器较有代表性的有小六方紫砂壶、“虚扁壶”和“提梁壶”。其他的传世极少,赝品也很多。

  李仲芳

  李仲芳,紫砂名家李茂林长子,时大彬徒弟,“为高足第一”,明万历至崇祯年间人(1573—1644),江西婺源人。制壶风格兼有李茂林“妍妙有致”和时大彬“敦雅古穆”,在技艺上可与时大彬媲美。明周高起着《阳羡茗壶系》:“李仲芳,行大,茂林子。及时大彬之门,为高足第一,所制渐趋文巧。其父督以敦古,芳尝手一壶示其父曰:老兄,这个何如?俗因呼其所作为老兄壶。后入金坛,卒以文巧相竞。今世所传大彬壶,亦有仲芳作之,大彬见赏而自署款识者,时人语曰:李大瓶,时大名。”他的作品流传至今极少。

 

  徐友泉

  徐友泉,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人,名士衡,江西婺源人。他不是陶家出身,但其父深爱当时制壶名家时大彬的壶艺,并与之交往。徐友泉自小拜时大彬为师,有着造型艺术方面的天才。他在紫砂泥色品种的丰富多彩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擅作仿古铜器壶,手工精细,壶盖与壶口能够密不透风。他所制的长爪兽的形态,亦是仿青铜器的形制,所以特别有古拙味道,非同凡响。

  徐友泉善于配合色土,其作品总是别出心裁,变化多端,“毕智穷工,移人心目”。壶作品有汉方、扁觯、小雷云、蕉叶、莲方、菱花、鹅蛋、分裆、索耳、美人、垂莲、大顶莲、一回角、六子等诸种款式。泥色应用上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色调。徐友泉精研壶艺,对壶泥色和壶式样有着很多发明和创造,对紫砂壶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陈仲美

  陈仲美,明万历时人,江西婺源人,原是景德镇的制壶和刻瓷高手,后慕名到宜兴从事紫砂陶艺。他的贡献在于把瓷器工艺与紫砂工艺和谐地结合起来,创造了"重镂透雕"的紫砂技术,将紫砂工艺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陈仲美的紫砂壶作品,别具一格。他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技术全面的陶艺家,他把雕塑艺术与紫砂壶艺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他善于配制壶土和重镂精琢,所制茗壶多摹仿瓜果,缀以草虫,其代表作如“龙戏海涛壶”,龙形劲爪突目,栩栩如生。除茶具外,他还喜作文房小品和陈设雅玩,如避邪、镇纸、香盒、香熏、香炉和佛像等,人们称其雕塑的紫砂观音是“庄严慈悯,神采焕生”。他这种独具匠心的重镂透雕技艺,将紫砂的雕塑工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惠孟臣

  惠孟臣,生卒年代不详,约为明末天启、崇祯间人,是时大彬之后又一制高手。他所制作的茗壶,形体浑朴精妙,铭刻和笔法极似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他以制作小壶居多,中壶较少而大壶更少,创制的“水平壶”倍受我国南方福建、广东一带饮“功夫茶”者的欢迎。在清初雍正元年(公元1733年)即有人仿制“孟臣壶”,其后仿者更多。近年来在福建、广东出土了不少“孟臣壶”,香港大学文物馆、香港茶具文物馆和一些私人藏家也都藏有“孟臣壶”。

  陈鸣远

  陈鸣远,名远,号鹤峰,亦号壶陶。他是继时大彬和徐友泉之后的一大紫砂名家,也是明末清初最着名的紫砂高手。他雕、镂、塑兼长,善翻新样,作品纤巧有致,所制茶具、雅玩不下数十种,无不精妙。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他和当时的文人学士过往甚密,尤与海宁人杨中允交往最深,曾为其制作了一批紫砂器,据说是他一生中最得意之作。所谓“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远碟”的诗句,就是当时国内外对陈鸣远作品的高度评价。他多才多艺,还制作了许多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象生的菱角、扁豆、花生、玉蜀黍、栗子、藕片、荸荠、核桃、白果等等,无不精妙,把果蔬的自然生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给人以活生生鲜灵灵的审美感受,令人拍案叫绝。他是紫砂发展史上又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杨彭年

  杨彭年,字二泉,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他善制茗壶,浑朴雅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趣。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当时着名金石、书画家陈曼生曾与杨彭年配合制壶,陈亲自设计了十八种壶式,交杨彭年等制作,待坯半干,用竹刀在上面刻书画,其中精品均由陈氏自刻“阿曼陀室”款,或在壶底、把上刻“二泉”二字,这种壶被称为“曼生壶”,对后人的影响极大。

 

  邵大亨

  邵大亨,宜兴川埠乡上袁村人,清嘉庆间(1796-1861)制壶大家。他在少年时就享有盛名,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宗匠。他的制壶以浑朴见长,尤其善制简练形体,如掇球仿古等壶,朴实庄重,气势不凡,更突出紫砂艺术质朴典雅的大度气息。他的壶“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在当时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视为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可见当时他的壶艺声誉之高。他的成功作品还有“鱼化龙壶”、“风卷葵壶”、“龙头一捆竹”等,无不精美绝伦。

  邵大亨在紫砂艺术上的成就,正如顾景舟大师所评价的:“邵大亨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之大成,刷一代纤巧靡繁之风”,“清嘉道以后百五十余年中,无有超越他之上者。”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