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集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新闻 >> 行业资讯 >> 新闻详情

大多“非遗”应“活态传承”

时间:2014-06-19 来源:http://www.zisha.com

  这几天南京的南博老茶馆、老门东问渠茶馆冷清了不少,新春期间挤满观众听一出白局演出的盛况一去不返。寥寥几个观众,每场几十元的演出报酬,老艺人们已经习以为常。

  都进课堂不现实

  白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原产地”的南京不仅乏人问津,其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也超过了70岁,后继无人。面对可能消亡的结局,白局的老艺人们坐不住了,他们迫切希望这一“非遗”项目能进中小学课堂,似乎“从娃娃抓起”才是拯救这一即将失传老曲艺的唯一出路。

  “中国目前有非遗87万项之多,难道都要靠进学校才能传承下来吗?”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认为,让中小学生的课表跟着“非遗”项目一道扩容,显然不现实。贺云翱教授长期从事国家和省市文化遗产相关科研课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担任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组长。

  在贺云翱看来,非遗传承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需要文化自觉,这是课堂灌输所无法做到的。比如2010年前退出中小学课堂的珠算,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小学必学课程、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必备科目、大中专院校会计系必修科目。但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珠算不可避免地被淘汰和边缘化。即便早些年进过课堂,考试必备,但随着时间推移依然逐渐为大众所淡忘。

  活态传承是途径

  “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发展会消失,这也是必然的。”贺云翱说,现在有些专家一说非遗传承就笼统地提“进课堂”,这在操作层面上既不现实也不可行。

  此外,学生本来就要面对学业压力,再挤压时间学习非遗,这也是不可行的。“在近百万项非遗中应当普遍进入学校,并加以发扬和传承的只有像书法这类具有世界性非遗、涉及中华文化核心的项目。大多数地方性非遗项目还是要通过日常生活的接触、体验等来‘活态传承’。”

  那么非遗进课堂还有没有意义呢?贺云翱认为两者最好的契合点在于传承和产业的互相结合。比如“宜兴紫砂制作技术”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就被引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校和宜兴丁蜀职业高中,开设成专业,定向培养技术人才,这一非遗文化不仅在产业化过程中被很好地传承下来,而且其取得的经济效益将有助于非遗文化更好地发扬光大。

TAG关键词: 编辑:余青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