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集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新闻 >> 行业资讯 >> 新闻详情

宜兴紫砂礼品市场上的小作坊模式(上)

时间:2015-06-19 来源:http://www.zisha.com

   2010年5月,一喜一悲的两个消息接踵而来,紫砂壶玩家和制造者们大为震动:其一是现代著名的紫砂壶大师顾景舟的一件作品拍卖出1232万元的价格;其二是媒体连续曝光宜兴紫砂壶制造者在大量使用化工泥、垃圾泥;许多名家作品名不副实,是找人代工之作。手工业制造方式,非常规的销售渠道,使整个紫砂壶界走向神秘化。在标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的年代,普通大众想得到一把好的紫砂壶变得很困难。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工业化的紫砂壶生产趁空隙而起,靠廉价的化工原料和简单的制作方式,满足了大众对于紫砂壶的想象,事实上,从第一天起,工业化的廉价紫砂壶和传统手工制作的、满足上层社会消费的紫砂壶就是两个玩意。这在壶界早已不成为秘密,只不过两种生产方式井水不犯河水,泾渭分明。可是现在,二者被活生生地组合在一起。

  与瓷器的制造方式不同,紫砂壶的漫长制造过程,更像是一个个体在完成一幅毛笔字或者一幅画的过程,展现的是个人修为,因此,现代的紫砂壶早已完成了从日常用品向奢侈品转变的升级——你能想象书法作品批量生产吗?与其去质问紫砂壶的质量问题,不如去思考小作坊生产模式是否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是整个宜兴紫砂界面对的问题:大师也罢,一个刚来这里学习三个月的外地青年也罢,宜兴紫砂壶的未来命运,建立在这些个体生产者的手上。

  紫砂生产的格式

  20年前,台湾玩紫砂的人越来越多了,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有几个商人动脑筋,想紫砂壶行业为什么不能像瓷器一样,专门出现一个仿古派别呢?于是几个人神秘地跑到宜兴丁山,找当时的几个制壶高手帮他们做一批仿古壶,然后再做旧,想去台湾市场上冒充古董壶出售。甚至还精心配备了泥料,故意磨得粗一些,不像现在使用的泥料那么细洁。可是,这次仿冒显然是不成功的,受骗上当的人很少。

  紫砂为什么没有像瓷器一样,出现专门仿古的一派,并且流行假古董?顾景舟的徒弟、70多岁的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解释:“其实说简单也很简单,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厂就确定了生产规则,经济、实用、美观,现在听起来觉得有点土,可是想想,这确实是一道法则。紫砂壶从最早开始,实际使用功能就占了一项,它是用来泡茶的,而古代泡茶法和现在完全不同,我现在做一把壶,如果完全模仿明代的路子,不是做不出来,可是如果不能用,那么做出来干什么?”

  紫砂壶在每个时代都流行不同的原料和不同的加工工具,目前普遍使用的转盘,是中央美院教授高庄上世纪50年代研制并推广的,现代加工办法做出来的壶,是适合现代人的饮茶方式的。例如从前人喜欢那种嘴对壶嘴饮用的小壶,现在还有生产,可是内部构造都变化了,因为对应的饮用方式不流行了,现在小壶是为了泡功夫茶而出现的,里面流水口的制作完全不同。

  做不到,成为不做假古董的第二个理由。

  宜兴的紫砂壶制作,在注重实用性的背景,包括制作者个人修养的基础上,就这样形成了一套规则:制作者需要从头到尾个人完成一把壶;好壶的技术细节要求尽善尽美;而壶的线条和造型需要遵循传统——不到火候的新造型完全没人问津;而壶的气质一定要雄厚大方,和几百年流传的气质毫无区别,一般说法是,花哨的东西不耐看。

  这种制作规程,使得宜兴的紫砂制作在最近几十年来,越来越成为一个个小手工业的作坊。再怎么出名的大师,也没有说开设工厂批量生产紫砂壶的,越优秀的制作者越限制产量,一个工艺美术大师要是一年做上百个作品,还有那种广告上经常出现的限量几千套的说法,在宜兴真正埋头做活的紫砂壶界,基本上是笑谈。

  李昌鸿夫妇和他的4个子女全部从事紫砂壶制作,可是他们的公司也只是一幢小楼,没有规模而言,他的妻子、江苏省的工艺美术大师沈遽华在那里制作,70多岁的老太太也是顾景舟的徒弟,她说自己现在每天不停地工作,因为订她的壶的人实在太多,可是,每个月的产量也仅仅是四到五把。

  看她工作,实在需要耐心,老太太在做一把壶的壶盖,这把壶名字叫“华贵壶”,是她和丈夫50多岁的时候设计出来的样式,尽管一辈子已经做过多把同样的壶了,现在的制作还是很细致。一个盖钮,已经做了三天,还是没有完工。那盖钮一天仔细地修下来,可是老太太还是怎么看都不满意,于是放在保持湿润的槽缸中,第二天拿出来再做。“要多少天才能做完?”“不一定,我师傅教育我们,一天要能做十把,但是也要十天才做一把。”

  到了最后,一把好壶不再讲究细节的完美了,而是讲究气质,这种气质,不到一定的火候,怎么也不能做好。沈遽华说,她算是同代人出活比较多的,很多人,现在一年只做几把壶,号称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最有精气神的东西,也就是因为这样,好的作品的价格才逐年攀升。

顾涛作品:圆泉提梁

  作坊制度与定价体系

  在很长时间里,紫砂壶仅仅是作为一般的生活用品出售,不管是大师作品还是学徒工的作品。李昌鸿说:那时候根本不允许大家在作品上署名。由厂里统一定价出售:大师做的贵一点,也就是十几元,一般的,几毛钱。上世纪80年代,香港的收藏家罗桂详来到宜兴,他想请紫砂厂的员工做一批作品参加香港的亚洲艺术节。李昌鸿说,那是解放后真正体现紫砂壶价值的第一笔订单。“罗先生的贡献很大,他把从前作为产品的紫砂壶性质改变了,变成了工艺品,我们可以在壶里面打上名字了。”那次订单,顾大师那批前辈的作品,是1000元左右的价格;而他们这几个大弟子的作品,价格是老师的一半,而不知名的后辈的精心之作,也卖到了30元左右,“这使我们觉得,原来我们的劳动有这么高的价值”。

  虽然还是集体企业,可是,紫砂壶的生产形式彻底改变了,突出名人名作,罗桂详之后,是四家香港的贸易公司轮番上阵,他们有的是通过广交会的窗口认识了宜兴紫砂,有的是通过罗桂详的香港展览认识到了紫砂壶的珍贵,都跑到宜兴抢货。因为大家竞争,后来规定,一家公司的代表在宜兴只能待20天,四家轮流,根据外事纪律,当时唯一的对外窗口就是紫砂厂。李昌鸿说:“那时候我们不知道,其实他们是做转口贸易,把我们的茶壶再售往台湾。”就这样,早在30年前的销售上,宜兴的紫砂壶就开始走上了隐秘而竞争的渠道,这也导致了直到今天,宜兴紫砂的销售还是与其他任何产品都不同,始终不够明朗化。

  上世纪80年代是紫砂壶的第一次高峰;台湾紫砂界的热闹,使宜兴紫砂壶在1993年的时候价格又到了顶点。“那时候几万元一把壶不稀奇。”不久后台湾经济的衰退使紫砂壶价格下降,不过到了2003年,大陆的消费群体增加,宜兴紫砂再次稳步上升,超过了1993年的那次价格不少。

  因为全部是个体之作,所以紫砂壶的定价就是个糊涂账了。目前的行情是,国家级大师的作品一般是十几万元,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一般是几万到十几万元,再往下的工艺美术师,价格由几千到上万元不等,依此类推,定价体系基本如此,可是,就是因为是个体作品,所以这种体系又极其不工整。

  收藏者卫江安说:“事实上,没有可能成立一个清晰的定价体系,比如说把工艺美术师这级的统一定价为多少,因为就算是同一级别,作品好坏也千差万别,各人成长空间也千差万别,所以,只能看购买者的眼力了。”再者,说不定有人根本不加入评级体系,但是也做得一手好壶。“那更是需要购买者有自己的判断体系了。”

  卫江安已经收藏了近千把壶,其中多数不是那些已经成名的人物的作品。“那样的作品升值空间小,不如去看人收藏,尤其是青年紫砂工艺师的作品,说不定已经做得很优秀了,可是他的职称没上去,所以价格还不高,可是说不定未来几年市场看好他,那样他的作品价格就能暴涨。”

  所以,在卫江安的判断中,挑壶,一大半是要挑选紫砂壶制作者的人品。“刚开始接触不知道,看谁出名就买谁的壶,或者看谁的级别高,就买谁的。那些都是付出的学费。”他收藏了一个没有任何职称的紫砂壶制作者的壶,看上去很古朴,据说市场价格已经到了十几万元,超过了一般的省级大师。卫江安解释:“这就是不看名字看实力的道理,完全不是按照一般商品的定价体系那样运转。”

  他还收藏了一把裴石民大师的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紫砂的收藏,需要的不是一般的购买能力,而是需要耐心。“我公司有个员工,他的亲戚收藏了两把裴石民的壶,我听说了想买,可是不能上门就去买啊,人家会很反感,于是我喊这个员工多去拜访,向他亲戚宣传,说自己公司的老总很爱壶,很懂壶,他说了十几次后,我才登门。登门也不能直接谈买壶,我总是去找些壶的话题说,几次三番下来,先买了一把有缺陷的壶,也付了不低的价钱,后来去多了,我再开口的时候,那亲戚终于不好意思了,我花了10万元,他把这把更好的壶卖给了我。”这把壶现在就在卫江安的展厅中,在众多的壶中,这把朴素至极的壶,还是能够让外行一眼就能看出其内在的气势来。

  李昌鸿说:这就是紫砂壶的特性,没有一定修养和见识的人,是很难在一开始就买到称心如意的紫砂壶的。他的作品现在一般在十几万元,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大师名号,而是因为“我的作品能体现我的智慧。绝对都是我自己设计和原创的作品”。而他的购买者多数是作为礼品定制,用做生意场上交往的利器,排队等着要的人有很多,所以,他和妻子现在每天都闲不着。

TAG关键词: 编辑:佚名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