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集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新闻 >> 人物报道 >> 新闻详情

王寅春:志坚行苦阳羡惜阴人

时间:2017-06-30 来源:http://www.zisha.com

  王寅春(1897-1977),“紫砂七老”之一,出生于江苏镇江,13岁师从金阿寿学习制壶。其作品质高艺精,最擅光货和花货。1956年被聘为“技术辅导”,将其技艺倾囊而授,培养了一大批紫砂艺术人才。代表作“亚明方壶”、“六方菱花壶”、“裙花提梁壶”等。

  王老的一路是伴随着历史烽烟走来的——注定坎坷。而千磨万击,无论生活怎样困苦他都不曾放弃紫砂,亦不曾懈怠。他的壶质高艺精,独树一帜:光货、花货精妙绝伦;方器敦厚朴实;筋纹器雍容大方。作为“紫砂七老”的他,不仅为紫砂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亦为这片故土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一、少壮努力

  1898年农历正月十三,正逢民间立春,而他到来之时恰为寅时,故而取名王寅春

  彼时王家仅靠父亲经营的生面生意维持生计,可那仅仅是来料加工,赚一点儿力气钱。和绝大多数艰难度日的穷苦人家一样,一天喝两顿稀的,冬天垫褥薄,夏日蚊帐愁。能将日子对付过去,已是不错了。

  1910年,早已风烛残年的大清王朝,此时更是摇摇欲坠,各地纷争四起。通过亲朋的穿线,方才13岁的王寅春辗转拜入赵松亭门下,后被分到金阿寿手中学徒。回首往事,这算是王寅春人生中的第一遭历练。学徒生涯是艰苦难捱的,王寅春时刻记着父亲临行前的嘱咐:做好壶,做让人喜欢的壶。无论多么的辛苦,他都咬牙坚持了下去。然而,在那个年代,“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给所有的徒弟都留着一手。三年师满,王寅春却只会最普通的大路货。这样的水平显然不够留用,于是,赵松亭拿来赵乾泰所制的水平壶做样品,让他仿制——行,则留用;不行,便离开。

  赵乾泰的水平壶,薄而灵巧,王寅春深知师傅给自己出了难题。然而,自尊心极强的他咬牙接受了。废寝忘食一个月,他不仅成功仿制,更是得到了赵松亭的夸奖,“好小子!人粗手巧!”

  就这样,王寅春在日复一日的制壶实践中不断摸索——道道工序都有讲究,每一个部件都马虎不得。无论是做什么壶,他都对自己有要求。久而久之,红棕泥天青泥、大红泥……无论哪一种紫砂泥放到王寅春面前,他都能一眼认出来,并且只消用手轻轻研磨几下,就能根据它的泥色,在脑子里幻化出可以做成一只什么样的紫砂壶来。

  二、贫而无谄,富而不骄

  随着水平小壶的生意越做越顺手,王家的生活也逐步得到改善。十多年的时间里,孩子陆续诞生,虽时有夭折但其中四个孩子终是健壮成长起来了。然而,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日子并不是那样好过的。随着战乱和大旱,王家的日子渐渐艰难起来。

  此时,有日本客商向“吴德盛”陶器公司订制300只小花盆,定两月内交货。当时无人敢接,因为外商合同严格,逾期不仅要退货,而且要罚款。而王寅春为了能维持生活,明知难做还是硬着头皮接下这单生意。

  如果按照正常的方法要按时交出合格的300只花盆是件极难的事情。此时,王寅春从古人“斫木为模”的成型方法中得到启示,创出了陶模和木模相结合的冲压成型方法,只用十多天便将半成品坯件都完成了。而此番他开创的木模挡坯的先河,既提高工效又制作考究,亦成为了宜兴紫砂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就是这300只花盆,让王寅春得到了吴德盛老板的器重,后经其介绍,王寅春被聘至上海,为上海大古董商龚怀希仿制紫砂古董。

梅花周盘

  这是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王寅春也因此渐渐富了起来。正所谓“贫而无谄,富而不骄。”王寅春从来不曾吝惜自己的钱财:碰着修桥铺路的事,他会出上一份钱;遇有逢年过节的慈善救济,他也会捐上一份。王寅春尽自己所能帮助乡亲,从来不求任何回报。彼时上袁村缺医少药,穷人也看不起病,有了病痛只能忍着。王寅春看在眼里,挂在心头,从上海回来,他总是带一些十滴水、万金油、狗皮膏药等等赠与乡邻,不收分文。

  三、真才遇知音

  1936年底,王寅春回宜兴烧茶壶时,偶然结识了著名金石书法家潘稚亮。潘稚亮看了他所制的壶,当下便认定为大家手笔,遂将其介绍给著名壶界收藏人士储南强。真才遇知音,储南强亦认为王寅春的技艺不可多得。潘稚亮还亲自为他镌刻了方章“王寅春”款一枚。王寅春得到“切玉圣手”潘稚亮的教诲,领受印款,爱如至宝,一直沿用至逝世为止都未换第二个章款。此后,王寅春仿制古董,均在盖内钤自己的印款“寅春”作标记,或在壶内口沿处盖“寅春”款。

  1937年年底,抗战爆发,上海沦陷,王寅春被迫离开龚怀希家。然而他放弃生活用品,坚持带回了龚怀希请德国技工特制的制壶样版工具及参考书籍。这套工具精密度甚高,操作起来得心应手,为他以后在制壶上的日就月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那个年头,时局动乱,生意自然是时多时少。而王寅春除外出卖壶,平时在家就是埋头制壶。后来,他的壶被华荫棠一眼相中,华老先生慧眼识珠,非常器重王寅春。在1943年他还以五石米为代价向王寅春定制满汉全席餐具。餐具外部用大红袍朱泥粉料加工,内部则由蜀山南街陈立真师傅施上白釉,嵌上黑墨,形成开片纹饰。古色古香,红白相衬,既有皇家气派,又有文化品位。

  事隔55年之后,华荫棠老先生回忆说,“王老艺人的紫砂工艺精细考究,一生的作品非常顶真。别人不会做或难做到的,他都会做,而且在技艺上更有他的独到之处。”

  四、千磨万击还坚劲

  抗战八年,全国人民都在苦难中艰苦挣扎,王寅春亦是有客商来订货,就根据要求做壶;没订货,便带着一家老小晒泥、研磨、调泥、练泥。像所有老百姓一样,他盼望着过上太太平平的好日子。可哪知道抗战结束又是三年解放战争,紫砂市场得不到好转,相反由于战争的影响,还在不断衰退。

  然,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王寅春尽管生活困难却从未放弃过紫砂。为解决生计,他开始为蜀山“毛顺兴”、“徐福康”、“曹秀奇”等紫砂陶器店制作各式中低档茶壶。不过,此时的王寅春尽管放低身价,做了许多中低档茶壶,却从未懈怠。

  价廉而质高,这便是盛誉一时的“寅春壶”。

TAG关键词: 编辑:小鹿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