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集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新闻 >> 人物报道 >> 新闻详情

张菊萍 从“仿”到“创”的紫砂路

时间:2014-04-15 来源:http://www.zisha.com

    “23万,最后一次,成交。”

  2013年保利春拍上,一套1:1高仿顾景舟大师“提壁套具”,以23万元,被一资深藏家竞得,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这套作品的制作者正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紫砂文化研究院理事张菊萍。她凭借着几十年的艺术阅历,用自己独到的眼光,重新审视经典壶形,用扎实的技艺,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完成一把把传世佳作。

作品:荣华富贵

  向大师看齐

  1953年,在蜀山,张菊萍出生了。小时候,与朱可心、裴石民、施福生等大师毗邻的她,总爱到他们家里去看他们做紫砂壶。

  “大师们做壶一丝不苟,而且都追求完美,只要有一点不满意,都会重新修整。”张菊萍说,连旁边看的人都不耐烦了,但大师们却毫不为意,一心只想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深深地根植于张菊萍的心里。经历了上山下乡的她,回到宜兴后,先在工厂上班。当时她的大弟弟开始收藏老壶,小弟是何道洪的入室弟子。

  一直对紫砂就感兴趣的她,总是趁着空余时间,观摩把玩弟弟们收藏的各种老壶,同时还跟小弟开始学习、探讨紫砂技艺,期间,紫砂大师何道洪也不吝指教。慢慢的张菊萍将紫砂当成了终身的事业。

  张菊萍上手过很多经典老壶,其老公又精通紫砂原料及配比,具备不少先天条件的她,更注重后天的努力。每一把壶从审样定型到实际制作,她都力求严谨,在传统的基础上,又不失个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艺术是没有顶点的。”在紫砂圈沉浸多年的张菊萍,一直还在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2008年,张菊萍的弟弟收藏了一套从台湾回流的顾景舟的代表作“提壁套具”。很多人想一睹“真容”,但其弟都舍不得。

  那个时候张菊萍也想更加提升自己,于是,她冒出一个想法,1:1仿真这套壶。弟弟得知其想法后,相当的支持,将这套珍贵的藏品拿出来让她仿制。

  1:1仿真很是不易,要做到一摸一样,本就是对技艺的挑战,要做到气度神韵一致则更是难上加难。

  “那个时候每天没事就去看这套壶,揣摩其艺术内涵,然后再动手用卡尺精确尺寸,再上手做,不断地反复调整。”张菊萍说,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最终完成作品。

作品:厚德(方斗)

  走自己的路

  仿制顾景舟作品的成功,是张菊萍挑战经典,突破自我的试金石。

  顾景舟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就是因为他看的壶多,做的壶更多,三十年代后期,顾景舟一直在上海制壶仿古,直到19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在日积月累中,完成了从临摹到创造的艺术蜕变。

  张菊萍也正是沿着大师的轨迹向前迈进。在她看来,紫砂创作没有捷径,只有一点点地积累,从眼光的提升,到技艺的娴熟,最后才能做出自己的思想。

  “有些经典老壶虽然看起来有些粗糙,但它们的形、势、气却很好。”张菊萍拿出一把紫砂壶对记者说:“这把是仿冯桂林的‘柿圆’,在保持精气神的同时,会更加注重细节的处理,以更符合现代的审美需求。”

  何道洪就曾评价她“深得经典传器的精髓,同时注重锐意创新,手下作品气韵饱满令人见之忘俗。”

  也正因为此,张菊萍的作品受到广泛认可,先后十几次获得全国和行业大奖,并被多个博物馆收藏。

  从最初的台商包壶,到众多藏家追随,再到拍卖场上的出色表现,张菊萍靠的就是作品。

  “前两天还有人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出新品。”张菊萍笑着说,现在不会追求出新的量,而是要做到精,即使是推出新品,也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大家认可的才是好作品。

  如今,张菊萍的两个儿子也走上了紫砂艺术创作之路。儿子的祖辈是名副其实的紫砂世家,解放前就在上海开了名为“祥兴”的紫砂壶老字号。在紫砂艺术的熏陶下,大儿子汪洋的“曼声十八式”已颇具古韵风范,小儿子汪海的仿古也逐见力道。

  “年轻人就要多看,多做,多动脑子。”张菊萍经常这样教导儿子,也是这样要求自己。她认为做紫砂壶急不来,打好坚实的基础,再想着设计创作,才能走稳自己的路。

TAG关键词:
编辑:余青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