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学院详情

潘李丽华的紫砂情缘

时间:2013-11-08 来源:紫砂之家

潘李丽华

潘李丽华

    紫砂之家讯:潘李丽华的家中到处摆放着各种款式的紫砂壶,琳琅满目,将人引领到紫砂的艺术世界。潘太坐在宽阔高大的茶几前,向记者演示着紫砂壶的迷人魅力:她左手一把淡黄色紫砂壶,右手一把暗绿色紫砂壶,很显然,淡黄色壶没有色泽,而暗绿色壶温润如翡翠。还有更神奇的:经淡黄色壶冲出的水与普通的白水无异,而暗绿色壶冲出的水则清甜可口。

  潘李丽华向记者解释:原因就在于淡黄色壶是产自浙江某地的紫砂壶,而暗绿色壶则出自宜兴丁蜀镇黄龙山。黄龙山的紫砂壶就是这么神奇。

  宜兴紫砂一壶难求

  关于宜兴紫砂,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称很久以前,宜兴乡间出现一位白发苍苍身披袈裟的老僧,身提渔鼓,边敲边喊:“卖富贵土!卖富贵土!”当地村民好奇,便跟着他走,走到黄龙山,老僧忽然腾云驾雾而去。村民们拿了铁锹,在老僧站立过的地方挖下去,挖出一种很奇怪的泥土,红、黄、青、绿、紫,五彩缤纷。这种五色土,便是闻名世界的宜兴紫砂。

  黄龙山出产的紫砂泥是陶土中的精华,不仅色泽丰富、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而且物理性能卓绝,用其制作的陶器沏茶能保持汤色和茶香,过夜而不变质。尽管浙江、福建、安徽等地也有类似矿泥,制成器皿表面看起来足可乱真,而其实从色泽到质地都远不可与黄龙山紫砂相媲美。

  宜兴丁山地区制陶已有5000年左右历史,主要制品是缸、罐等日用陶。从明代起,饮茶方式改变,紫砂壶才受到人们的追捧。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紫砂壶一直被边缘化,市场化程度也不高,销售地区也限于江苏、上海、浙江一带,做壶和挖矿都只是农民农闲时的副业。

 

  改革开放以后,宜兴制壶业进入勃兴期。但黄龙山的紫砂出土有限,其一、二、三号井都于上世纪80年代前停止开采,四、五号井也于90年代末停止开采。有一段时间,政府明令禁止开采紫砂矿,虽然后来陆续又有一些小矿井出现,但最多时日均出矿不到5吨,最少不到1吨,而宜兴丁山日均做壶紫砂消耗量10—15吨,行内人一看便知,其中原因是大量外山、外省矿泥到了丁山!这便造成了地道黄龙山紫砂一壶难求的局面。

  潘太告诉记者,她找到了真正的黄龙山紫砂壶,甚至找到了成批的黄龙山紫砂矿泥,而她为此花了20年时间。

  紫砂真品与众不同

  潘李丽华夫妇是香港著名收藏家、鉴赏家。她的丈夫潘祖尧祖籍广东番禺,是广州十三行潘氏后人,曾组建潘祖尧建筑师事务所、罗素—潘建筑师集团,长期担任香港建筑量师学会、亚洲建筑师学会理事长,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他们家中存有不少古董字画,他们曾为香港沙田文化博物馆捐赠了整整一层楼的紫檀家具。

  潘氏夫妇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入内地的香港企业及文化界人士,1979年,他们访问北京时,第一次听说宜兴紫砂壶的神奇,冲出来的水可以强身健体。那时市面上流行的紫砂壶大都是“外省泥”仿造。潘祖尧在某知名商店花8000元人民币买了一把壶,后来发现是浙江矿泥所制。上世纪90年代初,潘氏夫妇襄助著名艺术家黄胄建成炎黄艺术馆,为表示谢意,黄胄将自己珍藏的一把紫砂名壶送给了潘氏夫妇。潘太说:“哪晓得,后来才知道这把‘名壶’也是‘假’的,并非黄龙山矿泥所制。”

 

  潘太说,她本来还有一次机会接触到黄龙山正品,1981年,壶艺泰斗顾景舟曾慕名请她代理自己的作品,但当时她正在妊娠期,无暇他顾,便把这个机缘错过了。这一等就是20年。

  2001年的一天,她无意间在一间工艺品店看中了一把紫砂壶,这把壶在上千件壶中跃然而出,“它真的与众不同,仿佛是有生命一般”,潘太说。潘太买下了这把壶,她从老板口中得知,制壶者叫熊江平,是紫砂壶鉴定专家,特别精通各个时期紫砂泥料的甄别鉴定。潘太朦胧地感觉到,只要找到熊江平,就一定能找到真正的黄龙山紫砂。

高君竹

  传统工艺推陈出新

  2001年底,潘氏夫妇在四川美协主席梁时民介绍下,专程前往宜兴。他们在当地逛了近200商店,但没有看到一件“有生命”的紫砂壶,而熊江平也没有找到。第四天,他们感觉没有希望准备打道回府了,在经过宜兴紫砂博物馆前的一座茶楼时,潘太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与茶楼老板聊起自己此行的目的,说渴望与熊江平见上一面。

  老板真的认识熊江平,而熊江平就在紫砂博物馆里。这一天,潘氏夫妇与熊江平从下午攀谈到深夜。正如潘太所料,作为研究紫砂泥料的专家,熊江平手中果然有上好的黄龙山矿料,而这些矿料是他多年来骑着自行车一点点淘来的。熊江平告诉潘太:鉴别紫砂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眼看、手触,真正的紫砂壶,眼能看到砂感,而手触则圆润如玉。

  潘李丽华做了一个决定—呆在宜兴不走了。她这一呆便是大半年。

 

  通过熊江平,潘太结识了宜兴当今紫砂界名门徐氏家族,并得缘拜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的弟子徐汉棠先生。她向记者感慨道:“徐家人真的很好。在这个浮华世界中,难得保持艺术理想,正直而不为名利所动。”因此,她从当初单纯的养身保健的追求,转向趋向紫砂艺术的追求。她将熊江平收藏的紫砂矿料全部买下,然后提供给一批艺术家进行创作,她的团队包括熊江平夫妇、徐汉棠再传弟子李惠芳、徐门第四代传人徐怡等人。

  紫砂壶不同于其他艺术载体,它的动人之处在于集中华文化于一把品茗之壶,兼具造型、书法、绘画、金石篆刻和诗词等艺术种类。清代金石名家陈曼生曾制作十八款形态各异的紫砂壶,号称“曼生十八式”,顾景舟称其“壶随字贵,字随壶传”。在潘李丽华支持下,徐怡、熊江平、李惠芳等潜心制作,并邀黄永玉、林悦恒等名家加入,重新演绎“曼生十八式”,打造了一套完美的紫砂精品,“铭言壶语,相得益彰”。2011年底,新款“曼生十八式”赴马来西亚展览,引起巨大轰动。

  尽管黄龙山的紫砂极其珍贵,但潘李丽华越来越觉得,紫砂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应该让更多人分享其艺术魅力和神奇功效。如今,她成立了一家丽华轩,目的是让更多人能亲近真正的黄龙山紫砂壶。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