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学院详情

明清紫砂壶艺的兴起(上)

时间:2014-07-30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陶器发端于北宋中期,至明清便逐渐形成强大的创作传统,随着紫砂壶艺的兴起,紫砂百品竞妍、名家辈出、流派纷呈。

  明弘冶、正德年间(1488~1521年),宜兴湖 父九里山金沙寺僧,常与缸瓮匠户来往,熟谙制陶术,功课之余,选练细泥,烧造容量颇大的圆形壶器,既不留款,也不钤印,以指脶纹为标识,附近窑户竞相仿效,一时流传。宜兴籍四川参政吴颐山入仕前,曾寓居金沙寺读书。随侍家童供春(亦书龚春或龚供春)见寺僧抟泥为壶,深悟其法,创制树瘿壶式,极为精致。树瘿壶呈栗式,如古金铁,嘴及把,仿树枝弯曲形状,壶体朴雅古茂,酷肖百年树瘿。供春还改进不少制壶工具,如竹刃木模等。

  明正德八年(1513年),壶器形制出现菱花,菊花等式,成型采用手工捏制、泥条盘筑、泥片镶接、木模或泥模镶接等法,但壶坯与缸瓮类仍混装入窑,焙烧时壶体容易溅上釉泪或产生火疵熔孔。

  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名工辈出。见诸记载的著名制壶艺人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四人,号称四家。当时所制壶器分龙蛋、圆珠、莲房、六瓣圆囊、八瓣扁菊、高把提梁等式,惟赵、元、时三家谨守供春以来的传统,变化不多。董翰、李茂林则另辟文丽工巧的途径,朴中带艳,风格别具。自李茂林之后,紫砂壶焙烧已摒弃陈旧的“裸胎露烧法”,采用匣钵套装坯件入窑,使壶器色泽光润。

  万历年间(1573~1620年),时朋之子时大彬精选上等紫砂泥,调配成各种泥色用以制壶。其作品古朴雄浑,不尚妍媚。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壶,自从听取太仓名士品茶施茶之论以后才改制小壶。此后时大彬挟其绝技,交接公卿,才名益盛,壶艺也日渐精进。主要作品有僧帽、竹节和各式筋纹器。

 

  时大彬广收门徒,紫砂界几乎半数是时派弟子。其中以李仲芳和徐友泉最为著名,时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说。“三大”即时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师徒三人。李仲芳制壶注重文巧,制品的嘴、把端庄、口盖严谨;徐友泉制壶,以仿古铜器造型和调配色泥见长。

  万历末,江西景德镇造瓷名工陈仲美,至宜兴改业紫砂器,运用瓷雕技术创制各式花货(塑器类),所制壶器大都重镂叠刻,精雕细琢,或摹拟花果,或缀以草虫。其中束竹紫圆、蟠桃寿星、龙戏海涛等壶,时称精品。

  天启时(1621~1627年),壶器盛行铭刻和署款、一般名手几乎无不注意书法,如陈用卿,俗名陈三呆子,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制品工整规范,不落俗套,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器,能做到不规而圆,这次带来供大家欣赏的美人肩壶,即体现这一风格,其落款直接运用刀工,有钟繇贴意,当然也不能排除印钤。陈鸣远的书法造诣也很深,其款字有晋唐风格。

  崇祯年间(1628~1644年)士人倡导浅尝低斟,自斟自饮的茶风,这种饮茶方式使茶壶趋向小型化。惠孟臣创制的小型水平壶可容水60至80毫升。陈六如、陈正明、徐次京、王友兰等人的壶作,玲珑纤巧,精致雅丽。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