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学院详情

紫砂壶之乡宜兴之陶瓷世界

时间:2015-09-01 来源:紫砂之家

   宜兴固然以风景秀丽著称,但是形成它今天独特风貌的主要因素却是陶瓷 工艺。宜兴自古即以出产陶器闻名,是中国制陶业的发源地之一,向有“陶都” 之称,与瓷都景德镇齐名。

  陶都的窑场集中在宜兴城东南 14 公里的鼎蜀镇。镇以鼎山和蜀山得名。这两 座山相距不过 3 里,一东一西,中间隔着一条罨画溪,遥相对峙。蜀山四面都是水,它好像水中央的一个小岛。山不算高,“水环之如赔嵝”。这座山原来叫做‘独山’,屹然特立,旁无附丽”。据万历《宜兴县志》载:苏东坡居宜兴时,“ 爱其风景类蜀,乃改今名。”元末画家徐贲隐居于此,绘有《蜀山图》,画中远山深秀,岚气郁苍,一派江南水色山光,并有宋克、和孝思等题识,观画读诗,颇 能领略远离闹市的山居之乐。明代陈淳也有《罨画图》传世,堪称一时杰作。

  鼎蜀镇东临烟波浩渺的太湖,西南为天目山支脉南山所环抱,宁杭公路和蠡河贯穿其间,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全镇面积 53.29 平方公里,人口近 8 万。从 地貌上看,鼎蜀镇处在浙江北部的天目山、莫干山向北延伸的余脉和长江三角洲 的交接地带。山丘地区露出大面积泥盆纪五通群地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陶土矿, 太湖沿岸又沉积着大量含铁质的土骨,都是陶瓷工业的主要原料。山丘地区还蕴 藏着茂密的林木、毛竹和煤炭资源、为发展陶瓷工业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和原材料。所以,鼎蜀镇既是宜兴境内山区和水乡的交界地,也是陶土和燃料的丰富产区。 东自蜀山、西自鼎山白岩、汤渡,南至白泥场,北达潜洛、上袁,方圆 30 里,几 乎是家家做坯,处处皆窑。即古人所谓“白甄家家哀玉响,青窑处处画溪烟”(陈维崧《双溪竹枝词》)。从窑区再往西南,山更高,溪更深,山上所产的陶土 和燃料,都可以从水道运到窑区。从这里由东往北,河面更宽,岔道更多,都通 太湖,可把陶器产品运到长江两岸的广大地区直至全国各地。原料丰富,取用便 利,交通运输畅达,是宜兴陶业得天独厚、不断发展的物质基础。千百年来,生 长在这块地地上的人们,世代辛勤地从事着这个事业,加上陶艺家的无穷智慧 和杰出创造,使陶都经历多少时代的变迁,长盛而不衰。

 

  提到宜兴陶器,使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中外闻名的紫砂茶壶。茶壶本来是一般的饮具,可是宜兴的紫砂茶壶却有特殊的功能,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其使用年代越久,器身色泽就越发光润芳馨,即使在空壶里注入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的香味。茶壶造型一般简练大方,淳朴古雅,例如名为“云龙”的紫红色茶壶,是名艺人朱可心的代表作品。满壶浮雕着一片起伏着的云彩, 两条巨龙在云层里翻腾,神态矫健,其中有一条龙钻出了壶盖,这条龙的头能伸缩,犹如隐现穿行在云海之中,而从云端下垂的龙尾又构成了壶把,真是活 龙活现,既实用又美观。所以寸柄之壶,盈握之杯,往往珍同拱壁,贵如金玉。 “世间茶具称为首”,古今中外,讲究饮茶的人,都以紫砂壶为珍品。

  据考古普查证明,这里烧造陶器可上溯到 5000 多年以前。陶都的先民在新 石器时代,就发明创造了陶器。商周时期,已有精美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 到了秦汉,陶窑密布,陶窑密布,又出现了釉陶的烧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鼎 蜀镇附近的均山已成为中国南方早期青瓷的重要产区。宋元时期,日用陶和军用 陶生产规模空前,出现了精美的此砂陶。明清两代,此砂工艺大放异彩,使宜兴 陶器成为闻名世界的产品。

  早在宋代,宜兴陶器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窑场的楷模,淬至今的蚌式洗和长颈瓶是可考珍宝。南宋时,宜兴陶器就在国际上有了声誉,并为西方著述家所重 视。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阿拉伯地理学家爱垂醵氏(Eletrisis)在一部地理书中写道:“中国面积很大,人口极多,……艺术作品以绘画和陶瓷器 为最精美。”特别提到“蜀山建筑美丽,所造陶器,质地极佳。”蜀山即今鼎蜀 镇之蜀山。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