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学院详情

平生最爱交三友 携得茗壶各一杯——和唐云大师交往追忆

时间:2006-11-28 来源:紫砂之家

今年10月7日是唐云大师逝世十周年的忌日,但对唐老的思念之情,却常常萦绕心中,与唐老交往的往事更是历历在目。

记得1993年9月的中旬,当时紫砂工艺二厂青年工艺师徐建国,拿着我的手信去上海登门拜访唐老,请他在壶坯上留下墨宝。唐老欣然作画题词。临走,还把题在壶上的句子写在宣纸上:"平生最爱交三友,携得茗壶各一杯。”交小徐带回。他一再说:自己年纪大了,今后恐怕很少会在壶上动笔了。莫非唐老有先知?后来,从上海友人处证实,从题写这把壶到9月25日得病的10天里,他确实再没为第二把壶落墨。

慷慨借壶
1985年,紫砂工艺二厂刚刚起步,我担任厂长一年多,创业维艰。为引起社会关注,我们别出心裁去上海虹口公园举办“宜兴紫砂民间收藏展览”,欲把上海一些收藏家收藏的茗壶借出来,与自己厂的作品放在一起展出,以此来宣传企业。

当时,最难的是借壶。而上海茗壶收藏之多,品味之高,当属唐老。于是,我在许四海的陪同下,怀着不安的心情,首次踏进了唐老的画室“大石斋”,斗胆说明来意。不料唐老爽快:“宜兴紫砂是应该大力宣传... ...”一下拿出8把包装考究,造型各异的曼生壶,并挥毫题写“宜兴紫砂民间收藏展览”长卷,一并交给我们。当时,用“喜出望外”来形容我的心情是绝不够的。第一次接触,就使我深感这位大师的博大胸怀,对宜兴紫砂陶的深情厚意。

热心作媒
在结识上海一批茗壶收藏家和紫砂爱好者的基础上,我们发起了“上海紫砂协会”。唐老得知,热情地与上海科协联系,我欣然接受名誉理事长之职。此后,他介绍了许多海内外紫砂爱好者来宜进行艺术交流和经营活动,至今,我还保留着他介绍宾客来宜的亲笔书信。有时,兴致所至,他还不顾八旬高龄,亲自前来。1991年金秋的一个晚上,我在丁山上海宾馆等客人,忽见唐老在一个香港客人的搀扶下走进来,我急迎上前。唐老风趣地说,我这人对紫砂壶的感情特深。”指着香港客:“他要我陪他来宜兴看看,我就来了嘛。”

就餐中,唐老时时将话题转向紫砂陶,对市场销售的混乱,假冒作品的蔓延深表忧虑。他语重心长的说:“宜兴紫砂能有今天不容易,它经数百年历代紫砂艺人的不断追求,才使这独特的工艺品跻身艺术之林,我们不能让它的艺术品味受到侵害... ...唐老对紫砂的关注一直未变,就在9月,他还托徐建国捎话给我:要引导壶业健康发展,要出好作品,而不是好价钱。只有好作品才能经得起行家评说,历史的考验。

唐老的紫砂协会名誉理事长,当得实在。1986年,他和许四海、文汇报记者金晓东写文呼吁筹建中国茶具文物馆。他和沪上38位著名学者。书画、艺术家为此举题词助阵。1988年,紫砂二厂在上海设立经营部,唐老又题写:“百壶斋”匾额。1990年,紫砂二厂十年厂庆,唐老又题写“饮之长寿”条幅以示庆贺... ...在我们提壶相呼奔四方的几年中,得高望重的唐老,总与我们站在一起。

情注陶壶
我多次拜访唐老,每当置身于“大石斋”,总对唐老案前摆放的茶壶百看不厌,而每次所见,款式总有变化。唐老赏壶,用壶一年四季各不相同,极为讲究。

一次徐汉棠老师送唐老一把椭圆形供春壶,壶重才三两半。唐老一壶在握得心应手,开心的很:“多年未见这样的好壶了。”唐老于宜兴不少制壶者有交往,在送他壶中,旁人看来是精湛好壶,但他却从艺术、功能、欣赏等角度,直言不讳地指出某些不足,让人心服口服。想起来,我能一知半解地对壶说三道四,很大程度受益于唐老。

唐老很早就情注陶壶,在壶价远不及当今的年代,他不以自己艺术身价高而蔑视紫砂壶,将他炉火纯青的墨宝移之壶上。在紫砂工艺与书画界人士的交往合作中,历来有“壶随字贵”之说,我看用在唐老身上十分贴切。有人称唐老为当代曼翁,实不过分。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