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学院详情

泡茶首选器具——紫砂壶

时间:2012-06-01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饮茶习俗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一些文人雅士常常聚集到一起品茶论道,上等茶叶在古代亦是上贡之选,例如有书记载,武王伐纣时就呈现将茶作为贡品;一些诗人更是以诗颂茶,如宋代大书生王安石曾有“人固不行一日无茶饮”之语。可见饮茶在古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唐代以前,茶器与食器不分。随着饮茶风气更为普及,茶器并日趋工巧,唐代末年出现了饮茶最理想的茶壶──紫砂壶,以紫砂泥为原料,经艺人精心制作,其壶颜色紫红、质地细柔,造型古朴,泽地典雅,贵如鼎彝。宋代的紫砂壶已在文人中广为使用,大诗人欧阳修曾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诗中的“紫瓯”即紫砂壶。宋代后期到明代的宜兴紫砂生产的崛起,很快成为全国的紫砂器生产中心,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宜兴始终是一领中国紫砂壶制作风骚,直至今日。

 

  宜兴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地处太湖之滨。古代称阳羡,唐代已是著名的产茶基地,许多名茶年年进贡,供皇府上下享用。唐代“茶仙”卢寺云:“天子须赏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因此,在宜兴很早就出现用丁山和蜀山的泥土,制作饮茶的紫砂壶。明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录》一书中记载,明代嘉靖制紫砂器艺人龚春的出现,把中国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龚春本名“供春”,少时为吴颐山的伴僮,当吴颐山的金沙寺读书时,他就偷闲出来,私访金沙和尚,精淘细土,勤于折捏制,终成大家。龚春成宜兴紫砂制作的一代宗师后,他的作品被称为“供春壶”,当时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美称。从此,宜兴紫砂器生产发展迅速,百品竟新,名家辈出。明清两代出名的制壶艺为如下:

 

 

仿古14件套

  明代──供春、董翰、赵梁、袁锡、时朋、李茂林、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邵文银、邵文金、欧正春、蒋时英、陈用卿、陈仲美、惠孟臣。

 

  清代──陈鸣远、邵茂林、邵旭茂、陈荫干、邵之华、陈鸿寿、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朱石梅、瞿子治、邵大亨、陈松亭、黄玉麟、邵友廷、王东石、王南林。

 

  民国──陈鼎和、戴国宝、蒋燕亭、范大生、陈光明、李宝珍、程寿珍、汪宝根、吴云根、王寅春、俞国良、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

 

  清代中期,“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加入紫砂壶设计制作过程,使集书法、崐绘画、工艺为一体的紫砂壶刚问世,就赢得社会肯定,称赞“曼生壶”是中国紫砂壶制作历史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此后,许多书画家参与紫砂壶的绘画和书法,诸如海上画派盟主任伯年和吴昌硕,为热恋紫砂壶,曾几乎荒废本业。这一习俗至今沿袭。

 

  中国砂器进入国际艺术品市场较迟,买主较少。70年代中期宜兴曾向海外出口崐一大批名家创作的紫砂壶,也是作为一般的工艺品,价格低谦。不料从80年代中期起,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出现一股收藏紫砂壶的狂热。紫砂器市场极为火红,价格狂热。紫砂器市场极为火红,价格狂飚,原来仅值数千港元的名家壶,一下子崐上升到几万、几十万元。(编辑:紫砂之家)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